s
  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记忆系列第九十九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1年1月15日(周六)上午9时,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记忆系列第九十九讲, 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的主讲人是天津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天津市警官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尹树鹏先生,讲座内容:天津历史文化与水文地理之关系——沽文化的环境思考。
  1946年生于天津的尹树鹏教授,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专家库成员,天津市警官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尹树鹏教授曾任天津市河北区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区志编辑、政协文史专员,是天津近代史研究学者。曾收集清末民初中小学课本、教育史料三十多种,收集天津历史、地理史料多种,发表研究论文二十多篇,多次获市教研教改成果奖。尹教授常年为广大社区和天津警官职业学院讲学,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和追捧。
  本次讲座,尹树鹏教授用珍贵、翔实的地理图文资料、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广大听众深刻阐述了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先天条件,并影响着他们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社会文化在个人精神世界里会形成不同的感情、信念、希望。所以才会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天津地域文化的特征和天津人的精神境界无一不由天津水文地理构成的生态所支撑。
  “海河平原”是海河流域众多支流冲积扇中最低的汇集点。所以才有了九河下梢,因此天津地理要素构成简单:仅有低势平坦的地面和流水不畅所呈现的羊肠状的河道。天津先民的生存空间主要是河流形成的水文环境,所以天津文化中最多生态支持点是河。天津文化可以通俗的说成水文化。若再加气候因子则也可以定位为北方多水地区文化。
  尹教授详细阐述“沽”的含义和由来。并指出了它水文科学上的依据,这是他三十多年的研究结论。天津先民都是沽上人家。沽表现出我们的先民逐水而居,居而则高,方便又安全的大智慧。天津原本是北国江南,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一百八杵早晚钟声,河淀众多、沽水盈盈、稻香荷美。“沽”是天津第一大地名,葛沽、咸水沽、李子沽、西沽、大(小)直沽……,这些著名的沽都是古老的风水宝地。多水环境形成的风情凸显属地特征。
  天津对多水的地形地貌都有精确的词汇表达, 如:沽、口、 港、 汀、 圈、 垡、 滩等,全国独有,体现出地名文化中的亲水内涵。天津、静海、武清、宁河、独流、东流……等大地名,都直接的表达了观水、用水、治水等亲水情感。
  天津的水文地理使天津的饭最好吃,并派生出天津人的饮食文化和相关联的产业文化。津菜脱胎于鲁菜,大方实在、 原料丰富、色重味浓、咸鲜口味。 天津菜河、海二鲜,野禽山珍,样样俱全。天津人尤喜食鱼、虾、蟹,天津菜系才有名副其实的山珍海味。天津蔬菜品系优良,品种上乘,让百姓饭菜便宜好吃。馅子活全国之冠。而经营水产的天津商家技艺超群,验货、分类、包装、储运和行话都有讲究。天津鱼市多,为一大街市景观。天津的饮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九河下梢的汇集让天津有了河、海两个码头。水路强化了进入天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天津成为各种艺术汇集、发展、成熟的大平台,并都能形成天津风格。天津是曲艺、评剧和唱歌的大本营。仅就曲调和音色风格来看,天津风格比江南软昵的吴音响亮,比东北味的浅乐细致而深刻,比西北味的粗豪丰满而乐观,这也和水文环境直接相连。
  尹教授还详细解读了元代诗人傅若金、清代诗人沈峻、梅成栋所描绘的因多水而四季分明的环境让天津古代诗文体现出的“数株烟柳受风多,半亩方塘绕芰荷。何处临流吹短笛,锦衣桥畔挂鱼蓑。”“晚景多幽趣”,“到此似桃源”的闲静而和谐的美学意境。以及海河流域培育出的最著名的荷花淀派的代表孙犁先生和刘绍棠先生等现代文学派别无一不展现出的水乡风格。
  尹教授的精彩讲座使广大听众对天津历史和文化加深了理解, 达到 “只有理解才好感知”的境界。从而也深刻印证了,社会的形成必有附着的地盘才得有托迹。又必有环境的驱迫才得以交流变迁并逐渐构成新的境界,地理对历史影响极大。即地可以证史,就史可以证地……。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活动与生态变化互动的历史。生物的生命信息全部来自环境信息,是环境信息的积淀、显化和映射。因此,人们最本质的身体素质、精神气质和行为特征的差异都来自最原始的地理差异。
  尹教授最后总结说,天津的美在水。其水文环境为中国少有,因位于北方,原始风貌整体粗犷。但每个局部都是很别致的水边绿洲,使人们的精神映射出水乡田园的境界。凡水丰水美的时期文化就凸现繁荣,反之则平平。天津由多水变为缺水,地域文化中少了生态的支撑,很是遗憾。愿在城市化建设的大潮中,为人们保留一些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只有心静才能心安,才能向天地境界靠拢,才能降低人们物质极大丰富和幸福指数下降并存的浮躁心态。
  尹教授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的生动讲座不时激起广大听众的阵阵掌声和强烈共鸣。


                                    2011.01.16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信息员: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