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戏曲、曲艺系列第九十八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1年1月8日(周六)上午9时, 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天津中老年时报》、《津门曲坛》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戏曲、曲艺系列第九十八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李派快板书继承人李少杰主讲——李派快板书的艺术风格。
  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少杰先生生于1961年,原籍是天津武清区城关镇大桃园村。自幼跟随父亲已故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学艺,1970年拜著名快板表演艺术家、相声表演艺术家高凤山为师,后考入天津市曲艺团,跟随王凤山老师学艺三年。1997年在首届全国快板书大赛中获一等奖,此后连续几年一直奖项颇丰,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1998年,荣获中国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2001年,获全国第二届快板大赛表演一等奖;2003年,荣获全国相声小品邀请赛“最佳捧哏奖”。2008年,快板书被国家列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少杰获得快板书成就奖,并成为快板书艺术的传承人。目前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华快板书艺委会副会长。作为“快板书”这门表演艺术的正宗传人,李少杰秉承了其父李润杰“平如无风湖面,爆如炸雷闪电,脆如珠落玉盘,美如酒醉心田”的表演风格,在快板艺术上具有较深的造诣。
  本次讲座,李少杰先生向广大听众深情回忆快板书这一枝曲艺新花的创始人、父亲李润杰的从艺经历,在旧社会拜师学艺的辛酸往事。向听众介绍了快板书的产生、发展、成就、特点和快板书的四大流派、四大基本点、四种最高境界以及严格的行规和一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等等。使广大听众了解了快板书是曲艺曲种,是由数来宝演变而成。
  快板书的开山祖师李润杰,原名李玉逵,艺名润杰。李润杰是天津武清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家贫,七岁时学过评戏小生及吹打乐器。十四岁到天津当童工,学绱鞋。四年后出师,被日本侵略者抓到东北当劳工。逃跑后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在行乞中学会了数来宝、变戏法,后又拜师学说评书、相声,曾在沈阳、唐山、天津等地作艺。青年时期学说数来宝,曾以说快板糊口。后拜评书名家段荣华、相声名家焦少海为师,后以说相声评书为业。
  天津解放后,李润杰参加天津广播曲艺团,后转入天津市曲艺团,专门从事快板演唱。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致力于快板书艺术的革新。他吸收、融化了太平歌词、山东快书、评书、西河大鼓、相声的特长,对于旧的数来宝演唱形式,从打板技巧、语言句式、表演风格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创新,创立了快板书这一新的曲艺品种。李润杰先生创立的快板书突破了数来宝原来“三、三、七”的句式,提高了艺术格调,避免传统数来宝的“江湖气”,快板书演员借鉴竹板书、西河大鼓和各种演唱艺术的长处,革新口风语气和表情动作,增强了刻画人物、描述情景的表现能力。其主要特点是:板点丰富多变,句式灵活自然,讲究语气,注重表演。因而能够鲜明生动地描叙故事、刻画人物,富有艺术表现力。形成了有人有事有劲儿有趣儿,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节奏鲜明、有板有眼的快板书艺术。
  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 李润杰先生自编自演了大量优秀的快板书节目。从创作演出快板书《阴身草》 开始, 他的《三打白骨精》、《杨志卖刀》、《千锤百炼》、《劫刑车》、《抗洪凯歌》、《立井架 》等作品家喻户晓,享誉全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说快板书,讲究“四字诀”:平、爆、脆、美。平,就是要唱得平平整整,让观众听了舒服;爆,就是激情平整之中出现高潮;脆,指发音准确,不掉字不倒字,力求弹性;美,指声音甜美,高而不躁,低而不闷,悦耳动听。李润杰先生把这“四字诀”发展到了极致。李润杰的表演吐字清晰有力,声音厚实洪亮,语言朴实流畅,韵调起伏自然,表情、身段、神态简练典型,气势恢弘,大气磅礴。他以高超而精湛的表演艺术功力和多年的舞台实践,使他的演唱达到了平、爆、脆、美的高度完美的艺术境界。李少杰先生现场展示李润杰创作的经典快板书选段,激起全场听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李少杰先生还回忆自己的父亲李润杰对自己的舐犊深情,作为最小的儿子李少杰一生下来,就与快板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听姑妈说,我刚生下来,就被爸爸定为他的接班人——因为我的模样、长相、天赋,一看就能当个好演员。”受家庭熏陶,李少杰从小就“玩”快板书,5岁能打板,6岁正式学艺,11岁就能独当一面。李少杰先生和广大听众一起互动交流,分享了在父亲的艺术熏陶和严格要求下的成长经历和艺术成就。
  作为曲艺之乡和快板书发祥地的天津,多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快板人才。竹板最终打响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快板书这些年来从天津逐渐走向全国,很多名段受到全国观众欢迎。艺无止境,相信随着这些事业的发展,作为快板书的开山之地,天津的快板书艺术将得到新的发展,天津的快板书会越来越好。


                                    2011.01.09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信息员: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