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周六)上午9时, 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九十六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之六,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天津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崔锦先生主讲天津的民间美术。
1940年出生的崔锦先生,曾任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现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天津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在博物馆工作期间从事绘画及民间美术研究征集工作,著有《俗艺集》、《历代小品画——花鸟卷》,主编:《天津十大收藏家》、《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法书选》、《中国谚语集成——天津卷》等,并著有论文数十篇。
崔锦先生的精彩讲座,向广大听众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天津民间美术的恢弘历史画卷,使广大听众了解了天津民间美术之所以发达,一是因为天津离京城近,书法、绘画只能受北京的影响,官方是不允许北京附近有异样文化出现的,但是天津的商人们并不满足,他们只好在民间美术中寻找自己喜好的艺术;二是受漕运影响,天津既是南北物资交流地又是南北文化交流之地,许多民间美术从南方传入,如泥塑,或受南方艺术的影响,如木雕。
崔锦先生向广大听众详细解读了天津主要的民间美术泥塑、 面塑、娃娃、杨柳青年画 、天津文人和艺人相结合发明的可以拆装或折叠的风筝 、 天津回族艺人的一手绝活刻砖、伊德元的刻纸、木刻、点心模子、出鬼会时带的面具等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天津民间美术的产生、发展、主要创始人及代表作品、逸闻趣事等。给广大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天津民间美术课。
使广大听众了解了彩塑艺术出现在清道光年间, 创始人张明山以制作小型彩塑泥人闻名遐迩 ,其传人善于在生活中体察民风民情,塑造社会各阶层人物肖像,形态逼真,生动感人,由此而得“泥人张”的称号。泥人张彩塑以家族传承延续发展, 并取得卓越成就。他们的作品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获奖。1932年4月,著名画家徐悲鸿来津演讲 ,曾拜访“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 ,观看泥人张作品后,称赞“其比例之精确、骨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吾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像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塑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称他的泥人“各尽其态,美不胜收。”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天津特有的民间艺术, 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杨柳青年画于明万历年间出现后,杨柳青镇就以生产年画驰名。在该镇周围的古佛寺、张家窝、娄家院等三四十个村庄的农民大都从事画业生产,素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说。而杨柳青镇又因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流经前后,水运交通发达,便成了年画的集散地。杨柳青年画也因地得名。
杨柳青年画既有民间年画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早期作品的构图,人物较突出,不用或简化背景,画面结构严谨,风格古朴。稍后,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画面人物不断增多,背景也随之繁杂,有些作品采用了透视法,晚期还出现了改良年画。在艺术表现上,吸取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表现方法,仕女类年画以及许多形象生动的娃娃年画,在造型、服饰、色彩方面都明显体现出宋、元、明绘画特点的影响。民间艺人抓住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将妇女的聪颖、俊秀、典雅,儿童娃娃的天真、活泼、顽皮,以及年龄、性格、身份的差异,表现得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杨柳青年画的题材和内容、规格品种多种多样。
天津,因制作风筝的高超技艺及受到的广泛赞誉而被誉为中国的“风筝之乡”。清道光年间,天津人朱竹渲和董先生、王先生等爱好风筝的文人,苦心切磋扎制风筝的技艺。他们的风筝,骨架用细线扎结,虽然成本高些,但比用纸捻扎制的要精致、牢固;风筝的躯干与翅、头等部位不是固定死的,而是用翎毛管连接起来,可以拆装折叠,便于保存和携带;风筝的头部多用纸浆扣模制作,立体感强;风筝的面料用绫或绢,比用高丽纸显得雅致、华丽。以此形成了天津风筝的特色。
到清同治年间,天津出现的“魏记”风筝,其制作技艺又有发展。魏元泰的风筝以精巧秀丽著称,在制做上他借鉴折扇扇骨打眼的技术, 榫接骨架,制作简便, 而且整洁、轻巧、美观。一只丈余的大风筝,折叠起来,可以放在一个小纸盒里,方便携带。风筝的造型,构图丰满、图案性强、极具装饰趣味。他还发明和发展了许多特技 , 如有节奏地发出悠扬乐声的“蒲子”等等, 深受人们的喜爱。魏元泰扎制风筝的艺术成就 ,使他渐渐闻名于四方, 并被人们亲切地称其为“风筝魏” 。1915年,他的作品在巴拿马赛会上获银质奖。从此,“风筝魏”的作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清道光年间,天津的砖雕业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行业。当时,天津的西北城角一带是回族同胞聚居的地方,他们大多经营小商业和建筑业。清朝末年,在艺人马顺清、赵连壁影响下,不少回族的能工巧匠开始从事砖雕创作。马顺清的作品构图饱满,刀法沉着有力,具有豪放朴实的特点。为加强画面的层次,他还创造了“贴砖法”,使作品层次深远,空间加大,具有咫尺千里之妙。他在从事砖雕创作的过程中,培育出一支专业砖雕队伍。随着庭院艺术逐渐被西方建筑所取代,刻砖艺术走完了自己的路。
木雕,是著称津门、驰名海内外的民间工艺之一。清嘉庆、道光年间,房广元等人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从改进木雕制作工具人手,将旧式木雕工具“独条锯”改为“锼弓锯”;同时汲取南方木雕制作工艺、技巧等长处,继承和发扬天津木雕的传统和风格,将南方与北方及天津的木雕制作技艺融为一体,形成天津木雕既有南方木雕的精美剔透、灵巧秀丽,也有北方木雕的淳朴、粗犷奔放的独特风格。
天津向来注重食品的口味,也讲究食品的色彩和造型。所以,制做面食、糕点要求有高水平的模子。刻糕点模子要用杜木,取其木质细腻,纹路缜密。这种木材制做的模子扣出来的面食和糕点的纹饰没有杂纹。傅宝元生产的模子,远销东北三省及西北地区,成为天津市一种颇有影响的实用工艺品。
面具是城隍庙会使用出鬼会的脸谱,分为三段脸可以自由张开,面具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崔锦先生的讲座使广大听众详细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天津的民间艺术事业才得到不断的发展,很多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恢复保留,民间艺人得到妥善安置。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辟有“ 天津砖雕”专室,陈列马顺清、刘凤鸣等人的作品,供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欣赏和研究。
时值中午,听众热情不减,一再邀请崔锦先生再讲一段,对天津民间美术的热爱意犹未尽。
2010.12.26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信息员:张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