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记忆系列第九十四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0年12月11日(周六)上午9时, 由天津图书馆、天津社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天津记忆系列第九十四讲, 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 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张元卿先生主讲:“作为乡贤的言情小说大师刘云若”。
  张元卿,山西原平人,笔名青谷。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民国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近年致力于民国言情小说大师刘云若的研究。著有《民国北派通俗小说论丛》、《漫拂书尘》等。
  本次讲座,青年学者张元卿,向广大听众展示了自己悉心收集到的书影、图像、影像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为后生学者对乡贤——小说大师刘云若逝世六十周年的纪念。从而使广大听众走近了从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扶轮中学走出的,曾自述平生抱负, 希望“比肩曹(雪芹)施(耐庵), 而与狄(却尔司·狄更司)华(华盛顿·欧文)共争短长”,著作等身的一代天津乡贤小说大师刘云若这样的小说家。
  张元卿先生使广大听众了解到,天津乡贤——小说大师刘云若从小过继给伯父,小时侯随祖父学习国文,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少年时通过在保定军校教授德文的叔父接触了西学,受到了中西文化的良好滋养,成年后天津特有的民间文化氛围,使他逐渐走向用通俗文艺为民众服务,用传统文化启沃民众心智的创作之路,终成一代小说大师。
  刘云若从小酷爱文学,举凡世界名著、野史、笔记小说均有涉猎,课余喜欢赋诗填词。富裕的家庭生活,得天独厚的经济条件,使他小小年纪就能经常光顾戏院、茶楼看戏,听鼓书,汲取天津文化的丰富营养,从而积淀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刘云若小说中经常写到戏院、坤伶,行文中常用戏剧典故,这和他早期经历有一定的渊源。
  张元卿先生的讲座使广大听众对天津乡贤——小说大师刘云若有了正确的评价,一生完成了五十多部深受当时广大市民追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一版再版,月销万册的小说,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也不能笼统地用言情小说来界定。不能用世俗的传统的态度去评价刘云若,更不能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刘云若。
  刘云若长期生活在天津,对老城区与南市一带十分熟悉,作品中涉及的各色人等无不栩栩如生,包括个性化的地方语言的运用,使他的作品宛如一幅当年旧天津的风俗画。今天阅读刘云若的作品仍有认识价值,可以从中看到已经逝去的旧天津形象的历史图景,尽管这些几乎荡然无存。刘云若的作品不是描写才子佳人,更多笔墨倾注于写底层市民、尤其是女性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深深不满和对底层弱者的悲悯。
  刘云若在写小说的同时还在法租界兆丰路兴义里三号自办报纸《大报》,出版不久,因转载杜重远的《闲话皇帝》,而遭日本方面向天津当局提出抗议,遂被勒令停办。体现了刘云若有经世思想,关注社会、影响社会,尽力为社会做事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如果没有什么抱负和愿力是独立办不成什么报纸的。 在沦陷时期, 刘云若、白羽等人的报刊连载小说,无形中在和日本的奴化教育相抗衡,通过小说中内蕴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维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元气。
  张元卿先生在讲座中,还向广大听众详细解读了刘云若的小说《红杏出墙记》的开篇,以此领略刘云若的小说非常注重细节描写,用小说反映人生,写得那么生动有趣,人物惟妙惟肖,层次分明,富有生活化,故事是虚构的,生活场景却多有现实的依据。特别是《春风回梦记》反映当时社会的价值观的影响,首开情场揖让的先例。宽容是讲恕让,在如何处理朋友关系和夫妻关系上,刘云若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
  张元卿先生最后强调,刘云若的小说技法是文学遗产,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民国人物的道德观是思想遗产。作为有文学和思想遗产的先贤,理当受到善待。张先生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反响,纷纷表示,应当向刘云若这些先贤学习,关注平民生活,为底层民众说话,用传统文化的精魂护持开放包容的心灵。

                                   2010.12.12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信息员: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