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文广局获悉,“十一五”期间,本市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使全市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推动本市多项公共服务指标名列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文广部门还将实施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建设文化强市。
据悉,“十一五”期间, 本市加大了各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 启动了天津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中华剧院、 小白楼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市新建和改建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中心20个。天津图书馆建成56个社区分馆、84个行业分馆和“家庭虚拟图书馆”系统,延伸服务到家门口,经验在全国推广。到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20个,地域覆盖率100%,市级公共图书馆总面积12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费2.98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94册,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在农村,本市建设的100个乡镇文体中心和2668个村文化活动室为农民提供了读书看报、 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达到75个,并在全国率先实施市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新建成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完成了天津文庙布展陈列并重新开放,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海内外观众。
“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推进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具体内容包括: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天津文化中心建设, 使之成为天津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新建、 改扩建天津市文广大厦、 中国大戏院、天津评剧院等18个文化设施。 加强区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新建20座多厅电影院,屏幕数达到300块。新建3800个村文化室。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无障碍共享;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计划”,在全国率先实现免费向群众提供图书阅览、培训、讲座等服务。建设“基层文化机构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网上展览、网上辅导、远程指导等文化创新活动。实施“社区文化中心设备购置项目”,改善社区文化机构的设备条件,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一村一厅一机”计划,每个行政村拥有一个固定放映厅、一部数字电影放映机,确保一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每学期为中小学生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等。
2010.11.29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