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大港营造文化活力之城 构建和谐社会纪实
世纪广场 世纪歌声

 

  走过四季,也走过自己。大港世纪广场,从二十世纪建成以后,已经由一个休闲的广场,变成大港群众文艺的大舞台。寒暑易节,这里演出不断,处处舞台;夜幕初垂,这里歌者、舞者际会,琴笙应和世纪广场承载着跨越世纪的激情歌声,成为百姓歌唱生活的心灵家园。
  在这个观众聚拢即舞台的广场,一个由60多位平均年龄60多岁的老年人自发组成的“草根”艺术团体——枫叶艺术团,从这里走进了众多大港人的心中。
  枫叶艺术团自2001年组队至今,在世纪广场的“舞台”上,每年专场演出都在10个场次以上。团长袁妙茹深有感触地说:“世纪广场为我们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团员们的演出水平在广场大舞台上得到了淬炼和提高。”团员们自编自演,自制服装,排演的舞蹈《云南花灯舞》、《走进西藏》、《快乐老家》,歌伴舞《洪湖水浪打浪》,以及诗朗颂《大港抒怀》等经典节目, 为很多大港人赞叹。艺术团还荣获2003-2004年度“三八”红旗集体称号,花甲老人因此年轻,从此自信。其实,这支快乐的团队,只是世纪广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每天,在广场夜色中,纵情唱,尽情舞,演出常常让人目不暇接。有人说,“大港的世纪广场每天都在上演着激情的饕餮文化盛宴”,也有人说,“大港的世纪广场每天都飘扬着世纪歌声,歌声里有幸福,有和谐,有对生活的无尽赞美……”
  魅力之城:文化活力绽放大港
  大港的世纪广场,白天清静闲适,休闲的人们三三两两享受阳光与静谧;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便铺展开另一番景象。
  射灯下,广场欧式风格的罗马柱成了气派的演出布景,花坛边,各种名花异草成了花团锦簇舞台。极目四周,世纪大道、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物“彩衣”加身,宛如“人在画中,画在景中”。大港——这座因石油、石化而生的新城市,如今已成为一座以群众文化活跃,“草根”艺术团遍布的散发着文化活力的魅力之城。
  “大港人是幸福的!”一位常年旅居大港的外地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现在,到世纪广场品味幸福、放飞心情已经成为大多市民百姓的生活“必须”。这一切都源于大港工委、管委会在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上倾注的心力和财力。
  政府引导:高尚文化扎根广场
  大港工委、管委会立足实际,围绕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地开展广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载体,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始终把广场文化列为政府的民心工程。1999年的大港世纪广场应势而建。占地近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 广场东部配置部分南方花木,北部波浪式流线型嵌草铺装,中部建3513平方米旱式音乐喷泉,西部为大面积草坪绿地,红屋顶欧式建筑点缀其间,南部设柱廊表演台,12根高12.1米、直径1.36米的花岗岩罗马柱气势恢弘。花飞蝶落,人景交融,居民足不出大港,便可领略到异域风光。罗马柱下1400平方米表演台更是“经典之作”,它为日后大型的文艺汇演提供了载体。大港工委、管委会紧紧抓住文化广场这一阵地,多渠道、多形式引导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
  每年政府都要拨专款,扶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壮大,2000年,大港财政拿出30多万元购置活动舞台、组建广场管弦乐队和戏曲乐队,从而使广场文化从单一走向丰富,群众的参与度极大提升。多年来,文化部门注重对广场队伍的辅导、培训和提高,一位文化局负责人说,“截至到目前,在大港世纪广场上活跃着老年舞蹈队、中老年秧歌队、地方腰鼓队、戏曲表演队等30支文化队伍,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学习、观摩、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了表演技能,这些队伍已成为大港地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群众的积极性高涨,大港工委因势利导,“一定要让健康积极高尚的文化氛围占领广场这块阵地”。于是工委牵头,组成由文化、建委、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的专门领导协调机构,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定期召开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落实分工,责任到人,随时对广场上的各类活动进行监管。也正源于此,广场文化活而有序,从自发凑热闹到自觉参与,走出了一批批“群众明星”,“草根乐团”。歌舞际会的世纪广场,播撒着幸福与快乐,也播撒着和谐与健康。
  作为滨海面积最大、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广场,世纪广场如今已成为宣传主流价值、倡导和谐健康生活方式、展示百姓自我魅力、展示单位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的阵地。
  广场文化圈:带火大港群众文艺
  “10分钟广场文化圈”让居民出家门步行10分钟即可就近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商业设施让位文化广场,居民集中区配建活动中心。这是大港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的民心工程的重点工程之一。截至目前,大港区城市文化广场总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世纪广场、晨晖广场、幸福广场、文化乐园、学府园等40余个环境优美的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个集休闲、娱乐、运动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乐园。
  “10分钟广场文化圈”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大港人从中受益。文化广场大舞台连续举办13年,演出时间长达三个月,2008年演出60个专场,2009年达到100场, 50多个单位广泛参与,天天有演出,场场都精彩。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成规模,5支电影放映队深入城镇乡村,2007-2009年公益放映电影1760场。节庆活动主题突出,传统颂、端午颂、国旗颂、军旗颂、党旗颂、清风颂、和谐颂等主题活动贯穿全年,2009年抓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原大港区建区30周年有利契机,推出以成果展示、主题演出、编辑大型画册书刊等为主要内容的九大系列100余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在街镇,基层文化活动也如火如荼, 海滨街社区文化活动每年100多个场次,胜利街金秋艺术节成功举办三届,港西街文化艺术节每两年一届,成功举办四届,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团为辖区居民奉献了一台台精彩的文艺演出,太平镇的书画、戏曲活动常办常新,迎宾街的广场健身舞渐成规模,古林街、中塘镇、小王庄镇文化活动各具特色。
  “10分钟文化活动圈”文化广场也培植和丰富了大港的群众文艺品类。目前, 大港地区不但活跃着200多支各类文艺团队,京剧团、河北梆子团、残疾人艺术团、农民艺术团、时尚模特队、春雨舞蹈队、枫叶艺术团等群众文化团队也如雨后春笋活跃在基层,成为“10分钟广场文化活动圈”的主力军。舞狮队、武术队、舞蹈队、合唱队、文艺戏曲演出队及书法、绘画、手工艺创作组织等民间文艺团体也纷纷登台亮相。
  目前, 活跃在广场舞台上的文艺队员已经达到10000余人。这些人每天活动在广场上,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快乐别人,感染和带动了周围百姓。
  红歌流淌:激发热情 凝聚人心
  世纪广场就像一个强力磁场,将40万大港人追求幸福、热爱家园的心凝聚在一起。
  唱红歌是大港的广场文化百花丛中的“一枝独秀”。 2009—2010年连续两年, 大港工委、管委会在世纪广场举办了大型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和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红歌比赛。2009年,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大港40支合唱队伍用歌声传达着“爱国、爱党、爱家乡”的心声。先后有40支代表队在世纪广场大舞台进行了激烈的角逐,18支代表队脱颖而出。
  今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大港工委宣传部、大港文化局组织开展了庆“七一”红歌比赛。活动在短短一个月时间, 就有70余个单位报名,2600人参赛,47个代表队经过4个场次预赛和1个场次的决赛,29个代表队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参赛的演员中有12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47个合唱队伍中, 有两个特殊的队伍,一个是老干部局的离退休老干部合唱队,这是一支由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组成的“五老”合唱团,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60岁。另一个是大港英语试验小学合唱队,全部由小学生组成,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积极参与到红歌比赛活动中, 用歌声表达对党、对祖国、对滨海新区的真情实感。
  唱红歌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把人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歌唱活动,一种向上的精神、干事创业的激情被燃起。这是红歌演唱者对于人们钟情红歌给出的理解和诠释。
  大港的广场红歌文化已成为大港精神文明建设中一个绚丽的花朵。多年来,广场上的各类大型演艺活动连续不断,演员、观众都是自发参与,但从未有事故发生,广场也因此成为创建“平安大港”的示范基地。
  惠民文化——心气顺了群众乐了
  文化部门一位负责人异常兴奋地说,“大港的广场文化,让大港人享受了愉悦,同时也找到了自信,大港人的快乐梦想被激活,蕴含的文艺禀赋‘井喷’了。广场就是他们的‘乐园和舞台’”。
  采访中,我们见到一位穿着很入时的老大姐,音乐一响起,她立刻进入了“状态”。“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一曲《共和国之恋》技惊四座,赢得掌声阵阵。趁老大姐小憩,记者抓紧采访,当问起大姐的年龄姓名时,大姐笑了,“你们猜不准我的年龄,我今年都71了,该叫我老大娘啦”。大姐狡黠说,“我姓王,我们这组组合,岁数都差不多,现在日子多好呀,衣食无忧,还有退休金,这日子能不让人高兴吗。”老大姐的话激起周围人的掌声。
  “草根乐队”是周敬民大爷对自己乐队的戏称,早在1999年世纪广场建立之后,几个爱玩器乐的老人家就自发组成了这个后来在广场上颇有名气的乐队。“刚开始我们乐队小,不具备登台表演的条件,就天天到世纪大舞台去看别人表演,去学习观摩,然后在广场上找一块地方合奏几首曲子,自娱自乐一番。”让周大爷没有想到的是,相同的爱好者越来越多,刚开始只是拉曲子,后来就有唱歌的人来商量给伴奏。每天晚上,他们还没到,一些群众就坐着小板凳围了一圈,有的群众还主动帮着维持秩序。看着队伍越来越大,演奏和演唱的水平越来越高,乐队中的精英们就开始不满足自娱自乐了,瞄准世纪大舞台,想向大港的“星光大道”迈进了。为了早日登上世纪大舞台,他们自己购买乐器、麦克风、谱架,乐谱自己抄、自己花钱复印,大家还集体凑了近600元钱买音箱。音箱沉不好拿,家住一楼的王兴治, 就主动要求保管音响和电瓶,每次到广场他就用三轮车把这些东西拉来,有一阵子,老伴病了走不了路,他就把老伴推到广场上来。经过大家的努力,从2000年起乐队就开始登上世纪大舞台表演了。如今经过了数年世纪大舞台的历练,像中国民族器乐中难度很大的经典曲目“花好月圆”、“瑶族舞曲”、“红花遍地开”都成为了乐队拿手的曲目,这不但给乐队成员也给更多的观众带来了欢乐。
  家住三春里的李大爷,守着广场,晚饭后遛弯时不自觉地就来到广场,看着四面八方向广场汇聚的人群,欣赏着舞台上的节目,老人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我78岁了,看着大港从荒芜到繁荣,看着大港人们的精神生活从下班关在屋里看电视,到走出家门免费看节目,太让人高兴了。”社区工作者王姐是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她说:“刚开始参加单位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时,一上台两腿发颤,唱的歌曲也有颤音,几年的参与,现在再往台上站就从容了,还希望为观众多唱几首歌呢。”爽朗的笑声显得那么自信。
  “广场文化不仅给大港人带来了自信,同时还让人们开阔视野,提升了境界”。说到这一点,因演唱《新世纪远航》而一举“出名”的民营企业家韩宝清深有体会。他经常对别人说,“世纪广场,成就了我的歌声,成就了我的梦想”。
  2009年10月8日, 大港举办世纪广场第二场音乐会专业团体的演出。天津歌舞剧院、天津评剧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天津京剧院这些专业团体聚集于世纪广场。当主持人向台下的观众报幕:下面请大港男高音歌唱家韩宝清为大家演唱,他今天奉献给大家的曲目是《新世纪远航》时,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韩宝清,这台专业演唱会上惟一的一位业余歌手,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歌唱家,这位大港的美声男高音,随着前奏音乐的响起,潇洒地走上舞台,用歌声征服了观众。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作为世纪大舞台的压轴歌手,韩宝清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二三十场世纪广场大舞台的演出,他也早已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歌手之一。他不但获得了天津中老年歌手赛中年组冠军,而且代表“石化”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现在,韩宝清是大港歌咏会会长,每逢演出,他都会热情地邀请舞台上表演好的艺人为他的会员“传经授宝”,通过不断切磋技巧,大港歌咏会的演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目前这支70人的队伍中很多人也已经成为了世纪广场大舞台的“台柱子”。2010年6月4日“新世纪远航”韩宝清独唱音乐会在大港大剧院隆重举行,韩宝清的歌从广场走向剧场。
  刘大庆——大港“广场舞台”走出的戏曲神童,参加过2008年的央视春节晚会,获得过“全国戏剧小梅花奖”,还是全国和平杯“十小票友”……
  13年来,大港广场文化活动举办近千场,惠及群众百万人次。广场文化活动业已由过去“指令性”任务变成了单位主动参与配合,自我策划或找上门来要求参与。今天的大港广场文化规模更加壮大,文化氛围更加浓厚,管理机制日臻完善。据了解, 仅世纪广场共举办各类演出660场,由初期的每年消夏演出30场、40场,到2009年的100场,群众演员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只有几岁,惠及群众近200万人次。
  广场文化:历久弥新越唱越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大港工委、管委会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执政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港“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连年来大港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区”、“全国绿化先进城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以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探究荣誉的背后,当我们用全新的目光去考量大港的广场文化时,会发现大港这张城市的名片,被悄悄地擦新打亮了,沿着几十年大港发展的脉络,我们清晰地看到名片上有宽敞的世纪广场、隽秀的望海山、雅致的湿地公园……但名片上真正的精髓应当是大港人上下同欲,乐观进取,奋力拼搏的大港精神。大港的广场文化犹如一首世纪歌声,历久弥新,越唱越响亮。

                                     2010.11.15
                                 (新闻来源:天津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