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市呈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组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津沽大地奏响文化强音。
思路清晰、政策明确、措施有效,本市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出良好环境。
2009年,市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天津市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
2009年12月23日, 天津市委宣传部与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签署《 支持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解决文化企业发展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融资难题。
“十一五”期间,本市出台了《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实施意见》《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47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企改制,报刊发行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划转电影公司和津源影视公司,成立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文化、广电两局合并,组建了新的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完成区县文化、广电、出版三局合一,组建了新的区县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局;在组建天津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的基础上,积极组建区县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
积极整合资源,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市场主体。组建北方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组建北方动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通动漫制作、播出、发布环节。采用资产入股和划拨的方式,将科技翻译出版社和区县所属12个新华书店吸收到天津出版集团公司,实现强强联合。
推进报刊宣传经营两分开,组建天津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今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民营剧团孵化产业基地,为近百家民营剧团提供演出场地,一大批民营剧团快速成长,成为展示“津味文化”的有生力量。对天津报业印务有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天津北方报业印务股份有限公司,以机制上的先天优势进入市场。
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为本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中国3D影视创意园区、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等一大批国家级文化产业项目纷纷落户天津。
今年3月份,本市召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推动会, 推出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首批40个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75亿元, 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加紧建设,滨海高新区文化产业聚集区、天津创意街、天津音乐街、盘龙谷文化影视城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文化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本市目前各类文化企业已经超过两万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0万人,已初步形成了由文化创意业、广播影视业、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文化会展业、艺术品交易业等八大门类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的快速提升, 使本市文化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十五 ”末为80.17亿元, 到2009年已增长到255亿元, 年均增长26.5%; 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十五”末的2.17%增加到3.4%(2009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十一五”期间,本市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收获累累硕果。
“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支出89.6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
规划建设天津文化中心,建成中华剧院、天津音乐厅、今晚传媒大厦、数字电视大厦一期工程、天津电影艺术中心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市级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在节假日里,全家人聚在一起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已经成为津城百姓新的文化休闲方式。
成功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迎北京奥运会等大型文艺演出和群众性歌咏活动。作为全国国庆献礼的重点剧目,由市委宣传部、天津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大型史诗电视剧《解放》,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地方台黄金时段播出,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并荣获金鹰奖唯一最佳电视剧奖。此外,电视剧《玉碎》,电影《我的左手》、《千钧一发》,京剧《妈祖》、评剧《寄印传奇》、 话剧《望天吼》等230多部精品力作,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文华奖、飞天奖等国家级奖项,各类演出超过2万场。
年创作发表文学作品500部(篇)以上。年均出版图书3950种, 19种津版图书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7种期刊获中国期刊奖,2种期刊进入国家百种重点期刊行列。
2010.10.31
(新闻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