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七十六讲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第三讲开讲
      
更多图片>>
 

  2010年7月31日(周六)上午9时,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七十六讲——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再次邀请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戏曲专家甄光俊先生主讲:谈表演艺术里非遗项目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
  甄光俊研究员,笔名童稚、岳安、真文,是当今戏曲界颇有影响的史论专家,早年曾任天津小百花剧团编剧、市戏剧研究室主任兼《艺术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戏曲志·天津卷》编辑组组长、《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天津卷》编委,为中国文艺人才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天津戏剧家协会荣誉理事。退休后曾被天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50余年来,甄光俊研究员在戏曲领域深入研究、考异,为河北梆子和燕赵名伶著书立传,颇有建树。在全国数十种专业期刊、报纸副刊、专集等出版物上发表史论、评论、传记、 考异等研究成果总计400余万字;著有《满园桃李竞芳菲》、《河北梆子在天津史述》、《戏台上下悲泪欢歌》、《燕赵名伶传》、《天津戏园与戏人》等专著;主编《河北梆子声腔音乐论文集》、《天津十大戏曲家》、《天津十大曲艺家》等文集。所撰《中国戏曲志·天津卷》剧种综述, 1990年获全国艺术科研规划领导小组颁发 “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论河北梆子女伶的兴衰》, 获全国梆子剧种研讨会论文一等奖;《振兴戏曲的根本保障》, 获文化部、全国文联联合颁发论文一等奖。评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1985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金评选委员会优秀作品奖。其他十多篇史论文章参加全国剧协、华北地区、天津市等各种评奖活动,多次获奖。
  本次讲座,甄光俊研究员从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二、天津非遗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社会影响及现状; 三、处理好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关系; 重点向广大听众介绍了天津是京剧、评戏、 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发源地, 也是久负盛名的戏曲演出大码头。 建卫至今606年的历史,地理位置引出的经济繁荣,艺人户籍移植,造成梆子、京剧、评戏队伍猛增;天津演艺界出人才,但留不住人才;移民们丰富的乡俗文化和1860年开埠后,市内有九国租界,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等的非遗历史渊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甄光俊研究员指出,保护非遗的核心是传承,传承特殊工艺、制做方法;戏曲也是如此,不是单纯保存几个流派剧目,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找准流派个性特征和精髓,进一步发展。传承的方式,归根结底也在“活态”二字上。戏剧、曲艺源自民间,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戏剧、曲艺如何在新时期求得合适的生存发展空间,无疑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非遗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非遗”的意义正是提供了一个让人能够驻足传统、反思传承的契机。保护与传承是基础,创新与发展是手段,弘扬和传播是目的。
  甄光俊研究员图文并茂的生动讲座,对于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激发人的创造力,无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0.08.01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信息员: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