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天津图书馆共同主办、由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仁堂制药厂承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七十三讲——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第二讲,于2010年7月10日(周六)上午9时,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柳长华先生,主讲: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与保护的选择。
柳长华教授,出生于1954年。祖籍山东省淄博市。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科带头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年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柳长华教授自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 “中医药文献资源数字化关键问题研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研究”、 “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规范研究”等, 以及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专项“350种古代医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基于知识元的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体系研究”等重要研究工作,提出的“基于知识元的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为建立中医古籍知识库解决了关键技术。自2005年以来承担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推动中国传统医药作为一大类进入国家保护名录的成就。我市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柳长华教授的讲座首先从“什么是文化”讲起,使大家认知了“什么是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制度的选择。深切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中医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要唤醒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记忆,这就是中医文化的内涵。
柳长华教授的讲座,使广大听众对祖国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激起了广大听众对中医国粹的热爱和保护热情。
2010.07.11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信息员:张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