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许多发现填补本地区时代或类别空白
                 保护文化遗产 天津走在前列
      
        保持了地域文化个性 提高了地域文化品位 改善了人文环境
 

  2009年,本市文化部门充分利用文物资源,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扎实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效也十分显著。不仅保持了地域文化个性,而且提高了地域文化品位,改善了人文环境。 全市共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2246处,547项非遗项目,基本摸清了本市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等。
  按照国务院和市政府的部署,今年有关部门精心组织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截至目前,本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已经完成,专题性的“天津市工业遗产”调查、“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的实地文物调查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246处,其中新发现1139处。实地文物调查启动率和完成率稳居全国前列,工业遗产和线型文化遗产的调查、 研究和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新发现工业遗产100多处,填补了天津市工业遗产时代或类别的空白。
  明长城天津段测量出天津市域明长城的长度,并发现大量相关遗存。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共发现沿线隋唐至元明清时期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91处,为编制大运河天津段保护规划与大运河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资料依据。
  新发现的工业遗产有宝成裕大纱厂、芥园水厂、天津碱厂、新港船厂、天津同仁堂制药厂、天津达仁堂制药厂等,二十世纪遗产主要有周叔弢旧居、高树勋旧居、桑志华旧居、曾国荃祠堂、北洋大学堂旧址内团城、中央音乐学院旧址、丹麦领事馆旧址、英国亚细亚公司塘沽旧址、顺直水利委员会旧址等;乡土建筑有董家学堂、杨氏民居、南王平村老爷庙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物点在时代内涵上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意义,填补了本地区文物的时代或类别的空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新成绩。成立了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市开展深入细致的非遗普查工作, 全市共普查出547项非遗项目。另外,有89个项目申报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国家级项目30项、市级项目65项, 本市在传统的曲艺和戏曲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大的优势。 本市的陈佩华(小花玉兰)、董湘昆、邓沐玮、杨乃彭、常宝霆和魏永珍等6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12.26
                            (新闻来源:今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