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津是北方民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而作为天津民俗文化发祥地的南开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形神兼备的“泥人张”彩塑,彩绘逼真的“风筝魏”风筝,玲珑剔透的“刻砖刘”砖雕,堪称天津工艺三绝。老城厢地区更是天津设卫筑城的发源地,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旅游景点众多,闪耀着革命历史和传统民俗之光。
  在南开,既有以物质形态为主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南开人民充沛的创造力,体现南开人民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南开区委、 区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始终将文化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程来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逐渐提上日程。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南开区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南开,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南开区文化主司部门的文化和旅游局在市非遗办精心指导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按照市政府、市文化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联系南开区实际,确定前期准备、线索排摸、项目普查、材料制作和区级验收五个普查工作阶段,于2008年开始组织全区普查工作人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努力达到“通过全社会的努力, 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 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工作目标,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经过普查,南开区现有非遗价值不尽相同的资源项目22个。经过努力,已列入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的有7项, 分别是“妈祖祭奠·天津皇会”、“风筝魏制作技艺”、“泥人张彩塑”、“妈祖信仰”、 “津门蔡氏贡掸”、 “刘海空竹”, “天津茶馆民俗文化空间”, 其中“妈祖祭奠·天津皇会”、“风筝魏制作技艺”、“泥人张彩塑””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妈祖信仰”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津门蔡氏贡掸”、“刘海空竹”,“天津茶馆民俗文化空间”也已进入天津市非遗保护项目名录。“风筝魏制作技艺”传承人魏永珍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此外,在今年的非遗工作中,我们还完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补充经费的申报工作,天津市第二批非遗项目名录、国家第三批非遗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国家非遗日的项目展示宣传活动以及《南开区非遗普查工作报告》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为南开区区今后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任重道远,除了开展普查,用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外,还要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从而切实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效果。
                                
                                2009.11.09
                          (新闻来源: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