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本市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改革,乘势而上,奋斗不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建设成就,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外文化交流从无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不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食粮,使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同步,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时代需要同步,呈现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绚丽风采。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注重原创,打造精品是本市文艺创作的追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戏剧、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等各个文艺门类,都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呈现“东风催放千树花,春华秋实满园春”的喜人景象。从50年代的河北梆子《荀慧娘》到60年代的京剧《六号门》,从70年代的话剧《唐人街上的传说》到80年代的评剧《夕阳红》,都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多次进京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改革开放以来,本市的文艺创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许多作品在国内外获奖。自1991年中宣部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 先后有19部剧目获奖。其中话剧《好人长在》、《周恩来在南开》、《为你喝彩》、《望天吼》;京剧《华子良》、《妈祖》;儿童剧《少年霍元甲》、《尼玛太阳》;河北梆子《庄稼院里的红辣椒》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儿童剧《红蜻蜓》,河北梆子《袁世凯装疯》,京剧《曹操父子》、《岳云》,话剧《尼玛太阳》、《夏天的记忆》,梅花大鼓《二泉映月》,单弦《将军的情怀》,杂技《单手倒立》获得文华奖。评剧《凤阳情》、话剧《为你喝彩》还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现代京剧《华子良》同时囊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等国家重点奖项。不少获奖剧目成为演出市场的拳头产品,话剧《尼玛太阳》演出了近千场,京剧《华子良》演出了200多场。
近年来,本市文艺创作,在国家级重大文艺赛事尽展风采,先后在国家级各类文艺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400多个。 仅去年就获得33项国家级大奖,创下参赛剧目最多、获奖最多两个全国第一。文艺创作的繁荣,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市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涌现出骆玉笙、马三立、曹火星、王莘、施光南等一批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并为全国各地输送了一大批人才,被誉为音乐之乡、曲艺之乡、杂技之乡、歌唱家的摇篮。近年来,通过实施“百家工程”和“青年文艺人才工程”,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在国内外文艺舞台展现实力。杂技《皮条》夺得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银小丑奖,《单手倒立》获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金奖第一名,《陶艺—顶花坛》获得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五届国际杂技马戏比赛银奖。本市的青年京剧演员连续两届在中央电视台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夺得11个金奖,名列全国第一。天津京剧院和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双双跻身全国11个重点京剧院团行列。自中国戏剧梅花奖开设以来,本市共有25人、29次获梅花奖,其中4人获“二度梅”。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市对外文化交流寥寥无几,民间文化交往为空白,对内对外商业文化活动尚处于封闭阶段。 从1950年至1980年,30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仅198起。从2000年至2008年,对外文化交流1180起、23300人次,其中派出550起、7500人次,来访15800人次,民间交流和商业性演出高达80%。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 目前,本市同世界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京剧、曲艺、杂技、歌舞、文物展览、艺术品交易等成为本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渠道逐渐拓宽。实施品牌战略,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活动的影响力,比利时天津周、意大利“中国天津周”、感知天津——韩国行活动,天津民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悉尼歌剧院演出、华夏未来少儿艺术团“环球之旅”、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等已成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多地使天津优秀文化被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
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60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使本市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1950年,全市图书馆只有3座,博物馆1座。近几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建成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自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中华剧院、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光华剧院、 滨湖剧院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 呈现出资金投入最多、 设施改造力度最大、 场地面积增加最快的鲜明特点。 目前,全市共有1个市级群众艺术馆,18个区县文化馆,32个公共图书馆(含少年儿童图书馆), 藏书量1106万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38家。乡镇(街)文化站219个,村文化室1365个,提前实现了文化部提出的“县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到2008年底,率先建成覆盖全市18个区县及开发区、223个乡镇(街道)和4871个社区、 行政村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实现“村村通”。今年又启动了乡镇文化体育中心达标工程, 用两年时间建成100个600平方米的文体中心。 基本文化设施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越来越惠及全民。两年一届的“和平杯”全国京剧票友大赛、 中国京剧小票友邀请赛、“天穆杯”首届全国小品展演、 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天津滨海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家庭文化艺术节、老年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文化杯文学品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全国形成了品牌。
2009.09.11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天津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