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天津市西青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天色渐亮,清风徐徐,顺着蜿蜒的御河,走过复古式的驿亭,看到十几个中老年人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旁的空地上,神情自若地舞动着太极剑:仙人指路、金鸡独立、海底捞月,他们跟随着自己的节奏,变化着一招一式,表现出轻灵柔和,绵绵不断,优美潇洒,似乎沉醉在无我的意境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给予。
  穿过御河景区,依稀听到欢快的锣鼓点,闻声而去,发现杨柳青镇广场真是一派繁荣的健身场面。罗马柱下的一支秧歌队甚是抢眼。队伍成员个个精神抖擞,金钹在她们手中上下飞舞,钹上的红绸也随之飘舞,加上千变万化的队形,让人眼花缭乱。
  千年古镇,一面是古朴的青砖红瓦,宁静典雅,人们悠然自得,舞动太极,与自然融为一体;一面是现代的欧洲建筑,朝气蓬勃,人们尽情舞蹈,享受美好生活。这样多元化融汇的场景给如此的文化传承名镇赋予更深刻的内涵。
  不仅杨柳青镇的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走在西青的大地上, 无论进入哪个街镇、哪个村的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可以活动场地都会看到群众们活动的场景。他们把大地当作舞台,将万物看成观众,用他们的歌声、舞姿讴歌对生活的热爱。全区广大群众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大力支持引导 百花齐放春满园
  西青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广大群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离不开区委、区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全区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目前,区、街镇、村级文化场所室内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拥有200个村级文化中心、文化广场、职工俱乐部、农民图书室,街镇图书馆总藏书量达到28.5万册。 大寺镇王庄子村在新村建设同时, 注重村民文化活动场地建设,投资近500万元,建成了800余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室,设有棋牌室、图书阅览室、桌球室、乒乓球室等,每天从早到晚有很多村民到活动中心健身休闲。 王村还投资建设了一座200亩的绿色生态文化公园,并在居民小区和文化公园内安装了30套健身体育器材,使村民们尤其是老年人有了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
  全区拥有花会、文学、歌舞、摄影等各类社团240多个,街镇特色文艺队伍达到24支。 辛口镇上辛口村先后组建了农民乐队、中老年秧歌队、妇女健身操表演队、文艺演出队、青年篮球队、农民书法协会、老年协会和科普服务队等十支队伍,多次参加区、镇演出,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李七庄街杨楼村许多妇女将五颜六色的彩珠和普普通通的鱼线变化出纸巾盒、手提包、卡通小熊、笔筒等工艺性与实用性极强的挂件和物品;王兰庄村组建了一支由15人组成的门球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将近80岁;街机关干部们热衷“中华通络操”,重在疏通经络和气息调整,简单易行。
  在具体组织实施中,西青区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原则,把文化下乡当作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自2001年以来,区文化局在基层开展“六个百”系列文化活动,即:每年都组织100场文艺演出,100道秧歌花会展演,举办100期业余文艺骨干培训班, 读100万册图书,放映100场电影,建立、巩固、完善100个文化活动阵地, 同时,还在全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农民读书活动和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百余名专职、兼职文艺工作者常年活跃在基层。区文化馆馆长徐乃华就是众多指导老师中的一位。西青区160个自然村, 村村都留下过她爽朗的笑声,学校、部队、机关、社区,到处都留下过她优美的舞姿。 为使群文活动真正成为团结群众、愉悦群众、服务群众,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大舞台,她还大胆启用年轻人,选拔优秀人才充实群文队伍,为西青区群文工作积蓄了后备力量。
  群众自发组织异军突起
  在杨柳青镇御河边,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年龄不小,精神矍铄,虽然动作不算规范,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记者问及他们叫什么队伍时,他们却笑得合不拢嘴,说:“哪有队伍啊!大家就是图个乐呵儿,过来瞎练。”家住锦绣花园小区的史延芬大娘,今年70岁了,她告诉记者自从搬到锦绣,没事就到御河边遛弯, 看到人们都在锻炼身体,舞太极剑,自己也跟着学,大 家都很和气,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史大娘说:“到现在,我已经坚持4年了,原来总爱感冒发烧的,腿脚也不利落,现在可不一样了, 身体倍儿好,看孙子,做饭什么的,也不觉得累。” 在一旁锻炼的刘喜凤大娘,也凑过来说道:“我住禾和湾,离这不算近,可也不远,每天总要到这边遛遛。以前就打太极拳,练太极剑的。看见她们在这练,也过来凑凑热闹。生活好了,在家也没什么事,不就锻炼锻炼身体呗!”
  经过张家窝镇田丽社区的活动室,总能听到现代感极强的金属音质,伴随着强劲有力的鼓点,声音奔放而有活力,原来这是一支由四个年轻的小伙子组成的摇滚乐队在排练歌曲。这支年轻的队伍叫作“烁果声扬”,他们排练的曲目《颜色》可是他们的原创。由于在活动室经常排练,许多居住在小区的居民都认得他们了。“我们都是追求音乐的人,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便组成了乐队。”主唱于志超介绍说,“镇里知道了也挺支持的,给我们提供了活动空间,挺感谢他们的。”
  通过向西青区文化部门的有关同志了解,不仅是杨柳青镇、张家窝镇拥有如此多元化的文化队伍,全区各街镇都十分注重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 走在各个街镇园林广场、晨练点、 小区的健身器旁或活动室内,也处处是人们锻炼身体的身影,或轻柔舒缓地打着太极拳,或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交谊舞、健身操。区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一些富有专长和爱好的群众自发地组成了活动团队,如杨柳青镇的金钹队,中北镇曹庄村的武术队、东姜井村的戏曲演唱队,李七庄街的篮球队等。这些由群众自发组成的活动队伍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他们做到了活动经常,活动内容不断更新。”
  业余队伍“专业化”走上更加广阔的舞台
  这些群众组织的业余团队精神头可真不小,他们不但自己有热情,现在又多了区里来的专业老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经过专家这么一指点,业余的“乐呵乐呵”逐渐“专业化”,他们走出了西青区,向全市乃至全国更广阔的舞台上迈进。
  现在,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 在中北镇各个活动场所和居住小区,休闲、健身、 娱乐的人们随处可见。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的儿童, 都加入到文体活动的行列。中北斜村组织了100多名中老年人参加的百人秧歌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排练,还聘请了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几年来,村秧歌队经常参加市、区、镇组织的各种比赛和庆典活动,获得了许多荣誉。老年秧歌队作品《好运来》获得天津市春节民间花会、广场舞擂台赛“十大擂主”称号,并参加了本市第九届全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还参加了本市世博会开幕式的现场展演。 据不完全统计,中北镇经常参加锻炼的已达1.8万余人。该镇有关部门协调区文化馆资深声乐和舞蹈老师为他们指点、培训, 使其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其中,大卞庄村的任萌在东北亚国际青少年电视才艺展示活动中获全国金奖,曹庄村牛广权在全国第三届新人新歌手大赛中获得银奖,曹庄村穆宴春、东姜井村姜秀文等在市级声乐比赛中也均取得好成绩。
  全区业余团队连连获奖,得到众多群众的认可。西营门街王顶堤村的《火舞祥云》在本市第四届舞蹈节获得一等奖;李七庄街王兰庄村的健身秧歌舞在本市第二届广场舞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杨柳青金钹队在本市第三届广场舞蹈大赛上取得了最佳优秀奖的荣誉;被市体育局命名的“天津市第一女子舞龙队”更是蜚声津门,多次在全国群众文艺汇演中摘金夺银,特别是在杨柳青镇参加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时奉献了一组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获得了在场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9.07.19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