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市文化局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推出七大举措,充分发挥文化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特有作用,繁荣文化市场,并带动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一系列消费活动,为全市“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做出贡献。
一、全力打造津湾广场旅游演出,形成品牌
做好津湾广场演艺剧场的演出,创作推出两台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海河风情”大型专题文艺演出,打造天津旅游演出知名品牌。演出节目将在体现天津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示天津文艺院团风采的基础上, 同时引进国外、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节目,体现洋气、大气的特点; 既有高水平的经典节目,更有适合观众需求、特别是旅游观光者需求的节目,做到好听、好看、好玩。坚持天天演出,使之成为进津观光旅游者必看的天津旅游演出品牌节目,并充分利用乘高铁游津城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津外客人到天津来,以品牌演出带动连锁消费。
二、发挥十大院团优势,活跃演出市场
充分发挥我市十大专业艺术院团的主力军作用,全年演出要达到2600场,活跃丰富演出市场,营造声势,创造促进消费的良好环境。一是创作推出一批群众爱看、市场看好的“适销对路”的文艺作品,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发挥我市戏曲演出的优势,每年举办数场名家名段专场演出,特邀国内享有盛誉和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名家领衔或加盟,利用名人效应带动演出市场繁荣,进一步提高票房收入;三是准确把握市场脉搏,顺应观众审美需求,面向全国整合文化资源,组织文艺“轻骑兵”,分赴全市各旅游景点、文化广场等地演出,吸引游客及观众,促进文化消费;四是搞活演出场馆,充分发挥中华剧院、滨湖剧院、中国大戏院、光华剧院、群星剧场和在建的津湾广场、小白楼音乐厅等演出场馆的作用,维修、改建、开发闲置场所,通过自主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盘活演出场所资产,创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发挥最大效益;建立剧场联盟,构建演出院线,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实行连锁经营,风险共担,增加院团、剧场的演出场次,降低演出流通成本和管理成本,活跃演出市场。
三、深入挖掘民间工艺品市场价值,促进文化产品消费
一是加快发展杨柳青年画产业。建成杨柳青年画艺术中心,增加销售网点,开发以水晶、唐山骨质瓷、鼻烟壶、苏州刺绣、扇面、福建寿山石等为载体的年画新产品,延伸年画产品链,大幅度提高经营收入;二是搞好泥人张彩塑的经营。将生产、销售、承揽社会工程等业务集于一身,成立礼品研发部,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组织专业营销队伍主动上门推介产品和服务,采取网上订购、电话订购、送货上门等措施,赢得销售主动权;三是组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意有限责任公司,统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创意、设计、制作、展示和销售,形成规模。举办场外专题展示,以展带销、以展创品牌;在海河沿岸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销售亭,扩大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影响,提高销售收入;四是合作开发叠层石系列产品,添加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内涵,提高产品价格,扩展销售渠道。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新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品种,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
四、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利用特色展览吸引更多观众
一是进一步做好免费开放工作,提高展览水平,拓展服务范围,办出展馆特色,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津参观博物馆,拉动消费; 二是每年举办或引进国内外特色展览, 以特色展览吸引人、留住人,带动各种消费;三是深度开发博物馆、纪念馆相关衍生产品,挖掘内涵,丰富品种,增加销售,搞好服务。各博物馆、纪念馆都要成立相应部门搞好市场调查,根据本展馆特色,开发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的小型文化产品,提高经营收入;四是做好文庙博物馆、广东会馆大修、周邓纪念馆改陈、李叔同纪念馆布展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发挥文化特有功能。
五、扶持发展健康的“文化夜生活”,促进“夜晚经济”发展
一是降低门槛,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 鼓励兴建“娱乐超市”,丰富功能和经营项目, 向多样化、规模化、大众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开展网络健康游戏大赛,深入推进娱乐场所阳光工程,举办歌厅音乐节。配合中国小吃节、啤酒节等商贸活动,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天津的夜晚亮起来、唱起来、火起来,烘托和拉动“夜晚经济”的发展,使夜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配合旅游活动的开展,办好“华夏神韵—第四届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相约环渤海—交响乐经典作品系列演出”、“天津之春”—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都市浪漫—中外著名芭蕾舞团经典剧目展演”等大型商业演出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消费;四是推行演出季制度。将重大节日和日常演出结合起来,做到四季有高潮,旺季有重点,每年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举办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演出季活动,打造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演出品牌;五是下大力量培育天津演出市场,争取文化部支持,每年引进中外高水平、多品种的演出团体到天津演出,扩大文化消费,繁荣演出市场。
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演出活动,吸引群众参与
加大对公益性演出补贴力度,全年完成各类公益性演出不少于1000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一是成立文艺小分队, 深入厂矿、企业开展系列慰问演出活动, 为全市“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营造氛围;二是以万民同乐大联欢、消夏纳凉系列文化活动为基础,重点办好第七届滨海艺术节、第三届社区艺术节、第五届家庭艺术节、第四届老年艺术节、天津市广场音乐演出季、天津市第二届鼓舞大赛、第二届“南开杯”全市广场舞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占领文化阵地,展示全市人民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活动,引导文化消费;三是制定《天津市公益性演出长效机制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级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的积极性,使公益性演出活动与全市重点工作以及品牌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繁荣发展我市的演出市场;四是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继续开展“海河情”慰问演出、“共享文化成果、共建和谐家园”公益性系列演出活动。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逐步建立起送书、送戏、送展览到农村的长效机制,让农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七、加大宣传策划力度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与市旅游部门及各新闻媒体密切配合,制作各类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大力宣传天津演出市场相关信息。把天津的演出、展览、娱乐场所等相关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定期到北京等省市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天津来;二是加大演出策划力度。推行剧目制作人和演出经纪人制度,加大对演出剧目的策划营销和宣传推广,提高我市文艺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成立演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演出市场规范发展。
2009.03.24
(新闻来源:天津市文化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