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本市公共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2008年,本市文化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精品培育与普遍繁荣相结合、 重大活动与基础建设相结合、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相互联动,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相继竣工。2008年,市级文化设施累计竣工面积67821平方米,开工面积8635平方米,维修面积5300平方米,完成投资24135万元。 被列入20项民心工程的天津图书馆整修工程竣工,周邓纪念馆西花厅、小白楼音乐厅、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滨湖剧院正式落成。各区县文化设施建设也进入新一轮高潮, 北辰区少儿图书馆、 津南区小站练兵营博物馆、东丽区华蕴博物馆、天津港港口博物馆、和平区文化艺术中心暨新兴影剧院改扩建工程等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
  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市发改委、市文化局、市体育局下发了《天津市“十一五”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规划》和《天津市“十一五”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启动了乡镇文体中心建设工程,用两年时间在全市建成100个6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的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巩固和加强农村文化阵地。本市17个县级以上文化馆在第二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10个被评定为一级馆、7个被评定为二级馆。 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2131”、送书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 建成共享工程18个区县支中心和泰达支中心、223个基层服务点。开通了共享工程天津数字频道,共享工程已覆盖全市700 多个农村基层点。遍布城乡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为群众搭建了获取优秀文化信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重要平台。
  基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围绕迎奥运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全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国字号”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水平不断提高,影响遍及全国。“天穆杯”首届全国小品展演搭建了全国首个小品评比展示平台,受到了全国20多个省市业内人士的广泛称赞,初步确立了天津在全国小品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平杯”第九届全国京剧票友大赛总体水平较往届有很大提高,在海外的影响不断扩大;“文化杯”第十七届全国梁斌小说评选共收到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500余篇稿件,110篇作品入选终评,进一步扩大了“文化杯”在全国文学评奖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以丰富农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为主旨的第五届农民艺术节、首届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节、 津京冀河北梆子邀请赛、 “宝坻杯”首届评戏票友大赛,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第六届残疾儿童艺术节、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以活跃城市社区文化生活为基础的和平区、河东区、红桥区的社区文化艺术节,以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目标的河西区、塘沽区、宁河县、蓟县、津南区的文化博览会和艺术节, 惠及500多万群众, 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天津、赞美天津、建设天津的热情,营造出欢乐和谐的氛围。 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 下校、进社区活动。 市属专业艺术院团全年送戏下乡281场, 观众17万多人次。“优秀儿童剧走遍津沽大地乡村校园”活动, 辐射全市12个农业区县的450所小学和幼儿园,使40万农村儿童受益。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建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全市送电影下乡、进社区共放映电影19000场,观众近400万人次。
  图书馆延伸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发挥馆藏文献资源优势, 建成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查阅中心,成为本市最大的政府指定设立的市级信息查阅场所。新建天津港保税区货物空港物流加工区分馆,增加流动汽车服务点,社区分馆已达56个、行业分馆81个、汽车流动服务点53个。推进文献资源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延伸到18家社区分馆,开通了家庭虚拟图书馆,实现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

                            2009.02.02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