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2008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出版集团、影视制作集团等文化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走向国际市场,倾听2008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铿锵足音令人振奋。
  2008年初以来,吉林省进行了组建图书馆联盟的探索:打破公共图书馆和高校、科研单位、军队等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分割,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平台,实现合作开放、资源共享。如此一来,既弥补了公共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高校、科研单位、军队等系统图书馆阅读量小的问题。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各地正积极探索新方法。
  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北京市将招募和组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紧缺问题;山东省投入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农家书屋”,目前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近9000个;到2009年底,广州将在全市社区建成“15分钟文化圈”,使每一个市民出门15分钟内就能到达一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农村建成“30分钟文化圈”,实现城乡全覆盖。
  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实施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描绘的农村文化发展蓝图,正在逐步实现。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群艺馆3217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村文化室137665个,“十五”期间, 我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解决了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成立数字电影院线126条,流动数字电影放映队1万余个,全国农村共放映电影500余万场,观众超过10亿人次; 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已建成农家书屋2万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层服务点超过61.4万个,辐射人群上亿,资源总量达69TB;送书下乡工程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787万册;流动舞台车配送工程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流动舞台车700多辆,到农村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对于我国新闻出版业而言,2008年是活力迸发的一年。11月18日,以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举行了成立暨上市大会。这是我国新闻出版主业真正意义上整体上市的“第一家”。
  由天津市新华书店、天津古籍书店和天津外文书店共同出资组建的天津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标志着全国新华书店系统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
  目前,全国新华书店系统除西藏外,各省级新华书店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并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国新华书店系统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了优势资源的整合,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更趋合理。 同时,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主、周边城镇配套、 向广大农村辐射的服务体系,一个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出版物大流通、大市场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和广东省电影公司组建的珠江电影集团几个月前公布了其3年内的工作计划:1.2亿元拍摄基金、加强粤港合作、着力培养新人、北上开影院、开通珠江电影频道,试图通过一系列举措重振广东电影辉煌。据介绍,2009年将是广东省电影公司所辖中影南方新干线院线开发影城最多的一年,将有广州太古仓等8家影城加盟,总数将达到89家, 银幕数将达到282块。
  改革之路上步步生花,中国东方歌舞团走上转企之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确立打造“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跨国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战略投资者” 的战略目标…… 通过转企改制,重塑和打造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我国培育出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涌现。
  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 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08.12.28
                            (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