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非遗”保护天津尚处起步阶段 重申报轻保护
 
 

  连日来,快报关于津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报道引起读者关注。天津市文化局文保处专家表示 ,由于本市乃至全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尚处起步阶段 ,要做到从经济和政策上对“非遗”进行扶持还需一个长期过程,现在只是在探索中前行。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当年启动各地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第一批入选名单公布,本市京剧、评剧、京东大鼓、天津时调等7项入围。今年又有津门法鼓、汉沽飞镲、相声等8项入围。市文化局文保处的丁老师说,事实上,本市真正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至今只有两年,一切都在探索中。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国家级就有15项,如何保护,怎样才是最佳途径,都还没有定论。“真正做到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得到最适当的保护,还不浪费资源,需要一段实践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保专家说,现在本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现状就是“重申报轻保护”,保护氛围还不浓厚 。评判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有保护价值 ,要看这个项目本身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传承”,最重视传承人,像津门两大法鼓源于村落,在当地知名度较高,喜欢的人多,参与的人也多,传承人群体较大,不至于失传。但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没有传承人的窘境,例如津门著名的“刻砖刘”,迟迟未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没有传承人。这类“非遗”即使申报成功,也很难保护。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是否有固定的传承人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对此,市文化局文保处的丁老师也非常认同。她举了一个例子,杨柳青年画因为有固定的传承人 ,从“申遗”之前就被列入全国民族文化保护工程 ,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财力支持,还成立了协会。因其有固定个体传承人,不像法鼓和曲艺,以群体传承人的面目出现,因此受到更多关注。
  文保专家还说,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有专项基金的,但不可能全“涵盖”,只能由各地方文化部门申报,批准后由中央财政下发到地方财政,用于地方“非遗”项目保护,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受资助的项目肯定是有选择性的。“非遗”保护还是要依靠各地方财力的支持。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有专项经费,也没有具体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专家提出立法。有法可依后,“非遗” 保护将日趋明朗化,但立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

                               2008.10.11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