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人:周部长举的例子都是高雅的。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比较俗的、民间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传承作为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周和平:应该说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来源,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方式。因为往往是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完全进入庙堂的东西,生命力不旺盛。比如说《诗经》,大量的是民间的诗歌整理了以后成了《诗经》,包括历代的民间的作品,都是有深厚的民间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虽然有的是以物的形式来存在的,有的是以某一种艺术形式来存在的,但是它的理念还都渗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戏曲,中国传统的剧本可以说都是教人向善的,都是讲仁义礼智信,这不是很好的传承形式吗?而且用王国维的话说,用歌舞讲故事。所谓的戏曲就是用歌舞讲故事,用艺术的形式,用歌舞讲故事的形式来举教化,这种中华民族的美的东西让人学到了。为什么很多的观众可以跟着演员喜怒哀乐。实际上都是要弘扬优良的东西。批评的都是丑恶的东西,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教化形式。
  所以现在讲戏剧很多人讲观众少。为什么说舞台底下是老年人多,戏剧往往是如此,生活阅历越丰富的,越爱看戏。 好多人跟我这么反映, 对它青年人可能不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培养的过程。有一次我参加京剧进校园的大学生的座谈,有几个学生谈的非常好,他说中国的传统戏曲让我收获最大的不是学了唱腔,收获最大的是告诉我怎么做人。它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所以这种效果肯定比念报纸的好。一场戏可能给他终身的印象。
  主持人:您在全国各地肯定考察过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哪项或者是哪几项是您完全没有想到,而给您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周和平: 应该说很多。 比如说侗族大歌,这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合唱独声部的合唱,而且张口就有调,这个特点,连西方高级的唱诗班都叹服的。有的是不识字的,有的是上小学的时候,更不识谱。张口就有调,是非常奇特的。
  再比如说蒙古族的呼麦, 也是很奇特的, 一个嗓子可以发出两个声音来。这真的是感到很吃惊。另外一个是昆曲,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比如说《牡丹亭》在北京演出,我是连看了三场,三天演完的, 差不多9个小时。我觉得是非常美的。而且我为汤显祖这种浪漫主义深为佩服。那个时候可以写出这么好的本子。昆曲大家听起来很遥远,是古老的戏种,同时本子也是元代的本子,但仍然是魅力四射,这么吸引人,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比如说山西的陈醋。完全是微生物发酵,这种醋跟大工业生产出来的是没法儿比的。这个醋的营养价值,通过酿造的过程一遍一遍的展现了出来。醋先变成酒,酒再变成醋,整个的发酵过程,一环都不能少,它对人体的营养作用,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才实现的,非常好。所以中华民族的东西,很多我们还认识不到它的珍贵的价值,下一步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也要加大普查力度。让这些珍贵的东西,不被淹没。同时也不让它随着时代流失掉。至少有的东西要把它记载下来。有的东西要把它传承下去。它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社会,也可以为人们带来经济效益。现在,就是要怎么样处理好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的关系。能够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能够更贴近、更密切。这是需要靠社会、以及整个民族的力量来把它保护和传承下去。
  周和平谈“京剧进校园”
  主持人:说到这儿我想到了引起了争议的事件,有关部门建议让京剧走进教室,很多人议论为什么独尊京剧,而且为什么要有这样多的现代戏,梅葆玖先生认为传统的戏更代表中国的文化,周部长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周和平:我对京剧进校园是持积极的态度,我认为是好事。从大概念讲,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艺术进入校园,让我们的青少年受到熏陶是很好的。倒不是培养多少的京剧演员,而是要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京剧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戏曲也是一种音乐,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艺术,表演艺术、中华民族优美的音乐,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当然说,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比如说广东说我不会唱京剧唱粤剧行不行,河南唱豫剧行不行?我觉得都是可以探讨的。总之,传统艺术进入校园,对我们青少年时期就能够喜欢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至于说选哪些唱段,或者是哪一个戏种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探讨。教育部的做法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先行试点,试点了以后再逐步的推开。至于说现代戏选多少,京剧选多少,我觉得这个问题都可以探讨。大家在进校园了以后,在实践中可以探讨让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内容。由此,我也想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很丰富的。另外,中华民族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长期以来已经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了。也有着中国历朝历代对于萌学时期的教育,对于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作用的传统的教材。比如说《三字经》《百家姓》《唐诗》《宋词》这些更应该加大在教材中的力度。应该更多的选进来,让青少年更多的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教育,应该说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几千年绵延不断,是因为有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比如说胎教,这个在《汉书》中,甲易篇中就讲了胎教。胎教的理念,我们比西方是大概早了上千年。以后到了宋朝,我刚才谈到了"三百千千",这些是琅琅上口的。比如说《三字经》,最简练的是章炳麟到20年代编的,只有不到2000字,他把中国的历朝历代、 历史名人道德观念讲的清清楚楚。 这些东西可以编到小学的教材中。我们还可以编,再给它延续下来。这都是很好的教育形式。
  另外书法, 我觉得也应该推广。 因为现在都用计算机了。但是中国的书法,中国的汉字是很美,而且意在字外,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熏陶,也是一种美学的熏陶。所以我认为中小学应该加入这个,特别是小学加入书法课程。
  当然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内容,我认为应该在中小学中加大力度。当然可能还有一个学生课程的调整的问题,课程会越来越重,我觉得有一些科目可以考虑做一些调整。也可以削减一些其他的科目,加重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目,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接受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的教育,保持一个民族的DNA, 使他对中华文化有一种尊重和热爱,自觉的去传承它,我认为这对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讲到所谓文化软实力,我认为最可行的是民族建设。

                                2008.03.18
                             (新闻来源:文化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