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继续秉承“送戏下乡,服务群众”的宗旨,为满足农民的节日文化需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天津四郊五县和河北省农村把剧院精心挑选的农民喜爱的并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优秀传统剧目送到农民中去,得到了广大农民观众的热烈欢迎,在演出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送戏下乡”活动于2月12日(正月初六)在东丽礼堂拉开了帷幕。 剧院派出了国家一级演员、 梅花奖获得者及许多优秀中青年演员演出了《蝴蝶杯》、《穆柯寨.辕门斩子》 。2月15日(正月初九)又辗转到河北省沧州市于沧县礼堂演出传统剧目《秦琼观阵》、《打金枝》。根据安排,一直到正月十八天津河北梆子剧院还将在河北省霸州市、大邱庄镇、塘沽、津南、大港等地演出《同根异果》、《薛刚反唐》、《喜荣归》、《小商河》、《牧羊卷》、《王宝钏》等,共计十四场。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所有演职员工以“送戏下乡”为己任。党的“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为文化艺术团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剧院院全体演职员,树立了送戏下乡是社会赋予文艺工作者责任的信念,于实践中,市场和党的文艺方向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戏送到乡村,落实了党的文艺方向,丰富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笑了,我们的责任尽到了。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继续发扬克服困难,精诚团结的精神。所有演职员工都放弃了春节在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送戏下乡,丰富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工作中去,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问题。俗话说,“在家事事好,出门事事难”,为他人送方便有时候会难上加难。 由于演出路途奔波,演出密度过大, 演员只能靠演出间隙轮流打盹休息。春节期间“送戏下乡”的演出正处在春暖还寒的季节,而演出的剧场条件简陋,几乎全都没有暖气,在后台演职员工们工作间隙和候场时条件最好时也往往就只能靠一个简易的小煤炉取暖,虽然剧场阴湿寒冷但豆大的汗珠顺着工作人员的脸上流淌了下来。由于演出当地的条件和剧院的财力有限,有的演出演员们的伙食只能自备,大多数的演员仅仅是吃一些方便面、面包、饼干充饥,这么大密度、高强度的演出,对演员的身体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演员们愣是“轻伤不下火线”,只要一站在台上身体上的小疾与不适都被这些人民的艺术家统统抛诸脑后。面对这一切的困难,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演员们的演出质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下降,反而在农民观众热烈掌声的鼓舞下艺术家们更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打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为农民观众奉献出一出又一出的精彩大戏。这种艰苦条件下的演出所有演职员工获得的补助却只有那么一点,这与每一位演职员工的付出相比都显得那么的微薄,即便如此,每个人都未有一丝的松懈,所有演职员工没有一个叫苦,没有一个叫累,反而更加投入,奉献出他们最精彩的演出。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为演出做好领头人和勤务员。为保证正常的演出秩序,剧院领导干部克服个人困难,在节日期间几乎场场亲临演出现场,深入演出现场慰问演职员及时解决演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对所有演职人员, 剧院领导干部更是无微不至,把关怀落实到每个人,演职人员中有个人困难的,在不影响演出工作的前提下领导干部尽量给予帮助和方便,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有身体不适的人员,剧院领导准备了一些药品,并叮嘱他们按时服用, 保证不在演出期间病倒一个人; 有思想波动的人员,领导领导更是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保证每名演职员工以最高涨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春节期间剧院的“送戏下乡”演出活动中去。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演出博得广大农民群众和当地政府反响强烈。在整个“送戏下乡”的演出中,剧院精选了自己的拿手好戏,派出了强大的演员阵容,演出现场气氛热烈,场场爆满,表演剧目剧情扣人心弦,演员功底深厚,演技娴熟,使得台上演出高潮迭起,台下观众掌声如潮,台上台下交融在一起,令农民观众大饱眼福。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领导带领所有演职员工克服困难,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也感染着现场的观众,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这种全院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成为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一大特点,使其在当地树立的了良好的形象,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地方已经连续几年邀请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在春节期间到他们那里演出,每逢剧院在当地的演出,当地政府领导都极为重视,把其当作春节期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事来抓,并在双方的合作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很多场演出中当地领导亲临现场并对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天津河北梆子剧院始终扎根在农村、在基层,将“卫派”河北梆子艺术广泛的播散到群众的心中,在为农民观众服务中找到了凝聚点与力量绽放点,为丰富农村人民文化艺术生活、活跃节日气氛、弘扬民族艺术、构建和谐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2008.02.28
(新闻来源:天津河北梆子剧院 信息员:宫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