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妆淡抹描绘悲欢离合有声画卷, 高歌低吟讴歌中外古今无字史诗”。 这副剧场中的抱柱联, 讴歌了曲艺在文艺演出中的无穷魅力。 遗憾的是,曲艺这个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除相声外已呈日渐衰微之势。作为历史上曲艺发祥地的天津,不能不令人忧心如焚。
说起曲艺来,在中国应该说有逾千年的历史。单说近代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过出奇的繁荣。而天津作为当时著名的水陆码头,更是将曲艺事业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它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众多的演出剧场,涌现了大批卓有建树的各曲种优秀表演艺术家。那个时期的曲艺演出曲种丰富,足有几十种之多, 重要的有京韵大鼓、 梅花大鼓、单弦、时调、乐亭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等。而且,各个曲种的领军人物都德高望重,如京韵大鼓的刘宝全、白云鹏,梅花大鼓的金万昌,单弦的荣剑尘,河南坠子的乔清秀……均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对曲艺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建国后,铸就了天津在曲艺方面的巨大优势。只是近二三十年,随着多种艺术的繁荣,曲艺才从主流艺术形式淡出。但天津人对曲艺的钟爱与眷恋,始终令人难以忘怀。
天津有全国惟一的北方曲艺学校,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青年才俊,并向各地输送了不少人才。可惜近年日渐萎缩,原因在于不包分配,任其自行走向市场。没有政府部门的扶持,曲艺想独立生存实在是天方夜谭。所幸的是,天津的文化部门对曲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掖。在走向市场化的前提下,使曲艺从业人员在福利待遇方面没有后顾之忧。这在全国曲艺市场,包括东北、山东乃至江南地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目前,天津有天华景、谦祥益等剧场致力于此,力耕不辍。尤其是天华景,坚持低票价面向市民,每有演出都座无虚席。观众与演员台下台上热情呼应,使人觉得曲艺不会消亡,仍然大有希望。
在许多年轻人眼中,曲艺似嫌“粗俗”,是陈旧的艺术,用不着去振兴。其实,这是一种不了解情况的误解。曲艺尽管来自民间,但其从高雅艺术中早就吸足了营养。以京韵大鼓为例,它的深邃高雅是连许多剧种都无法企及的(这也许正是众多京剧名角爱听京韵大鼓的原因)。比如大家熟悉的《剑阁闻铃》,就是清末文人的杰作,词句编排之典雅,绝非当下吾侪之所能为。不可否认,时下的流行歌曲也有词句清新幽远的,但绝大多数是似通非通、故弄玄虚的语句。只要有一定文学修养,不难比出两者的优劣。
前不久,国家将天津时调、京东大鼓等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将促进天津曲艺事业的繁荣昌盛。天津作为举国公认的“曲艺窝子”,一定会在新时期对振兴曲艺做出独有的贡献。振兴曲艺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需要有关部门在政策上做出努力, 需要曲艺团队尽心尽力,需要演员心无旁骛,需要新老艺人薪火相传,需要演出场所不单纯考虑经济效益,需要观众热心支持……只要方方面面共同做劲,相信天津的曲艺事业必将有长足的发展。
2008.02.12
(新闻来源:今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