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推进发展创新,打造艺术精品,引领创作繁荣 。回顾近5年来的舞台表演艺术生产,可以看到我们的演艺界在“市场规律”的参照中创新“艺术规律”,在“文化品位”的引领中提升“文化趣味”,在“两个面向”(面向大众、面向市场)的实践中实现“两个多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和“两个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就我国舞台表演艺术的创作、生产而言,是“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得以实施并大见成效的5年 。50台“精品剧目”和76台“精品提名剧目”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宝库,而且引领着当下的创作繁荣。
自2002年起,文化部和财政部开始启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作为一个五年规划的“工程”,国家投入2个亿的资金打造50台艺术精品 。应当说,就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大国而言,2个亿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额度 。但我们的演艺工作者凭着打造艺术精品的信念和表现时代精神的追求,情唯求真,技唯求精,品唯求高,意唯求深,创作了相当一批可谓“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演艺精品,绘就了这个时代舞台表演艺术的国家形象。
纵览演艺精品的打造,有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打造演艺精品,要注意剧目生产的积累,要注意积累剧目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的打磨和提高。比如舞剧《红河谷》、《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宝贝儿》等就是如此。这些已经经过时间冲洗的佳作必然穿行在未来的岁月中。其二,打造演艺精品,要注意时代精神的感召,要注意将时代精神倾注在形象塑造中。这方面的作品在话剧创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无论是历史题材的《商鞅》还是现实题材的《父亲》,也无论是军旅题材的《我在天堂等你》还是乡村题材的《郭双印连他的乡党》,其艺术形象因倾注着时代精神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三,打造艺术精品,要注意观众审美的变化,要注意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实现艺术创新。杂技剧《天鹅湖》将芭蕾的唯美融合在杂技的惊险之中,舞剧《风中少林》将厚生的武术赋予挚情的表现,歌舞集《 云南映象 》更是以“原生态”之名诱导着观众的“文化旅游”……可以说,观众审美选择的多样性提供了舞台演艺创新的丰富性。第四,打造演艺精品,要注意传承民族演艺精粹,特别要注意发挥优秀民族表演艺术家的作用。事实上,豫剧《程婴救孤》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李树建,其余茅威涛之于越剧《 陆游与唐琬 》、沈铁梅之于川剧《金子》、林为林之于昆剧《公孙子都》、曾静萍之于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都是如此。正是基于上述演艺实践,“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才取得了重大收获,才推动并引领着当下舞台演艺的创作繁荣。
二.中国传统演艺,特别是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在党和政府的抢救、保护、扶持工程中,还形态于生态,转危机为生机,让老树绽新葩,促幼芽续虬枝。
自昆曲艺术于2001年5月18日在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跻身榜首之后 ,党和政府不仅启动了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而且全面关注我国包括传统演艺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工作。通过“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实施和“全国重点京剧院团专项扶持资金”的启动,我们通过“继往”与“开来”两手抓,探索中国传统演艺在当代的生存佳境和发展路径。
以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扶持为例,我们不仅正视这位“百戏之宗”在当下的濒危状态,而且思索半个世纪前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空前盛况。为此,我们站在“开来”的立场上“继往”,把握“继往”的精髓去“开来”。首先,我们关注昆曲艺术生态环境的营造,在布局上强调以“长三角”为龙头,以北昆和湘昆为两翼,在行动上以大学生为新受众,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传播民族文化精髓 。其次,我们也关注昆曲艺术传统形态的改造 ,一是鼓励古典新编——如苏昆的青春版《牡丹亭》、宁昆的《1699·桃花扇》;二是推动子艺新植——改变昆曲既往不移植其他剧种的状况,已在浙昆做了将京剧《徐九经升官记》移植为昆剧的尝试,效果很好;三是促进应时新制——上昆的《班昭》和浙昆的《 公孙子都 》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精品剧目”就是重要收获。第三,我们还关注昆曲艺术各类人才的培养,通过每年举办编剧、导演及表演人才的培训班,实现老树绽新葩、幼芽续虬枝。今年举办的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就可见新人辈出、精存神传。实际上,对于作为国剧的京剧艺术,对于种类甚多的地方戏曲艺术,我们认为也要确立“发展是最好的保存 、创新是繁荣的保证”的理念 。正是在京剧《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宰相刘罗锅》、《膏药章》、《华子良》以及川剧《变脸》、吕剧《补天》、闽剧《贬官记》、桂剧《大儒还乡》、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以及眉户剧《迟开的玫瑰》等精品剧目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演艺的滔滔活力和勃勃生机。
三.以文华奖为工作抓手,以中国艺术节为展示平台 ,通过赛事活动的资源整合,打造演艺产品的优秀品牌。特别是将演出效益纳入评审指标,将演出推展作为展示要务,大力提倡面向大众打造佳作,打造佳作走近大众。
实事求是地说,评奖至今仍然是推动演艺事业发展 、促进演艺创作繁荣的重要工作抓手 。但是,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对评奖活动都曾经存在认识误区,其要害在于把这个工作抓手当成了行动目标。因此,对演艺生产“获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的批评不绝于耳,演艺工作者对把演艺生产活动当成政绩工程来搞也颇多非议。随着我们对演艺产品作为“可经营性文化产品”的认识深化,随着演艺生产单位体制与机制改革的功能调整,我们也努力使评奖这一工作抓手成为演艺产品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引领大众的有效手段。
中国艺术节始于1987年,起初是两年一届,自第三届形成三年一届的格局。文华奖始于1991年,先是每年一届,自第八届后改为两年一届,又于2004年同步于中国艺术节改为三年一届。2004年在浙江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其间评选第十一届文华奖剧目)和今年将在湖北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其间评选第十二届文华奖剧目),可以说是舞台演艺各类佳作的集中展示。在2004至2007年的3年间 ,我们通过中国京剧节( 上海 )和中国昆剧节( 杭州 )选拔出京昆佳作;通过话剧(北京)、儿童剧(苏州)优秀剧目展演,通过歌剧、舞剧、音乐剧(上海)优秀剧目展演,通过主题歌舞和杂技晚会优秀剧目展演亦选拔出相应的上乘之作。经过整合的活动不仅改变了“获奖是目的”的追求,而且搭建了演艺产品自我推展的平台。与此相关,几年间文化部与浙江省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越剧节(时逢越剧诞辰百年)、文化部艺术司与河北省唐山市共同主办的中国评剧节也产生了相应的效果。通过上述活动的初步选拔 ,将于11月5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专业舞台剧目会有几大看点:第一,京、昆等国之精粹打造势头不减,以京剧《廉吏于成龙》和昆剧《公孙子都》为代表的精品力作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在新添艺史新高。第二,歌剧、舞剧、音乐剧等高雅艺术“三贴近”大见成效,有表现现实题材的音乐剧《大三峡》和《星》,有民族特色鲜明的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和《雷雨》 ,还有3部已获国家“精品剧目”称号的舞蹈《红河谷》、《风中少林》和《一把酸枣》将亮相。第三,话剧艺术在百年诞辰之际大展身手,其中特色之一是军旅话剧大放光彩,《我在天堂等你》、《黄土谣》、《马蹄声碎》、《天籁》珍品成串;特色之二是现实题材话剧艺术精湛,其中《郭双印连他的乡党》、《矸子山》、《荒原与人》等将名垂史册。第四,地方戏曲遍地开花、争奇斗艳,花鼓戏《 十二月等郎 》、川剧《 易胆大 》、歌仔戏《邵江海》、豫剧《常香玉》、越剧《春琴传》、山西北路梆子《 黄河管子声 》等皆曲尽其情、悦目赏心 。第五,湖北省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的东道主 ,将全面显示自己的创作实力,计有音乐剧《大三峡》、舞剧《筑城记》、儿童剧《 柠檬黄的味道 》和主题歌舞晚会《家住长江边》、《楚水巴山》等8台作品进入选拔,呈现出硬件不软、软件很硬的工作局面。
四.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在坚持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的同时,注重实现社会、经济两个效益。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艺术院团广开人才之路,夯实精品之基,在实现人才、精品“两个多出”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至2006年,当年演出收入达到1.2亿元。
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属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说的应大力扶持的“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演艺团体。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扶持下,国家艺术院团不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不断强化生产激励机制。通过优秀产品的营销 ,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良好经济效益不仅稳定了艺术家队伍,而且改善了演出设备,使国家艺术院团努力实现着可持续发展。
近5年来 ,中国东方歌舞团( 国家歌舞团 )连续推出《蔚蓝色的浪漫》、《华彩唱风流》、《英风武姿》等主题晚会,每台晚会的单场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且每台晚会的总收入都在2000多万元。甚至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度身定制的晚会《再见吧,亲爱的》,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东方”的业绩锤炼了队伍、刷新了设备,使之独立承担了包括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的、高水准的主题晚会制作。在“东方”精彩亮相的同时,中央芭蕾舞团、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纷纷亮相于世界舞台,其精湛技艺得到演艺界乃至文化界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中央芭蕾舞团获国家“精品剧目”称号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成为继《红色娘子军》之后,在新世纪为世瞩目的中国芭蕾的新亮点。在国家实施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家话剧院的《生死场》也获得“精品剧目”称号,获得“精品提名剧目”的还有中央民族乐团的民乐组曲《 乐府画廊 》,国家话剧院的话剧《叫我一声哥》,中国京剧院的京剧《图兰朵》和京剧、藏戏《文成公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剧《月光摇篮曲》等。最近,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南京,1937》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剧《小蝌蚪找妈妈》又双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 。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京剧院不断创演剧目推出新人,国家话剧院不断推出剧目并进行多方面艺术探索也成为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亮点。几年来,京剧《泸水彝山》、《图兰朵》、《文成公主》(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合演)、《秋色渐浓》和话剧《这里黎明静悄悄》、《萨勒姆的女巫》、《哥本哈根》、《荒原与人》、《红尘》都有口皆碑,不胫而传。尽管歌剧创作难度极大,但中央歌剧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还是推出了《杜十娘》和《花木兰》等歌剧,进行着民族歌剧的艰辛探索……
应当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间,我们的舞台表演艺术的确是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在迎接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日子 ,相信我们的演艺团体和表演艺术家 ,将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彰显“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打造演艺精品,引领创作繁荣,促进社会和谐。(作者:于平)
2007.10.08
(新闻来源:文化传播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