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以公共文化建设促乡风文明
               ——北辰区文明村“五个一”创建活动调查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调研组
  北辰区自2005年以来 ,紧密结合本区实际 ,创造性地贯彻市文明委关于“五个一”创建的要求,在农村开展了建一所村民学校、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村民服务中心、一个村街花园、一条文明示范街的“五个一”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村一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区财政已投入引导资金3300万元,加之各相关单位和镇村的配套建设投入 ,累计超过1亿元。除个别涉及旧村规划改造的村外,基本实现了村村建成“五个一”的目标。“五个一”创建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北辰区作为本市四个环城区之一,农村人口占三分之二。这些年来,该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北辰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外环线以外94个村仍然以农业为主,发展相对较慢,公共投入特别是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情况,他们树立了一个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使广大农民享受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4年,区委八届六次全会决定,启动以农村“五个一”创建和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合作医疗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 惠民工程”,增加财政对农村的投入。2005年,区委 、区政府进一步提出 ,环外94个村3年内全部建成“五个一”项目 ,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短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后,他们又将农村“五个一”创建活动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每年改善城乡人民生活10件实事。
  针对各村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区委、区政府确定了“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和建管用并举”的创建原则。区文明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北辰区文明村“五个一”建设实施意见 》、《“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工程操作流程明白纸》等文件 ,就实施步骤、时间进度、资金安排和责任分工等作出具体部署,并设计出14套方案供各村参考。同时,首批确定了27个基础条件好、村干部积极性高、资金投入有保障的村进行试点。试点取得经验后,区文明办会同相关部门召开动员会 、培训会 、现场会和工作推动会,使“五个一”创建活动全面展开。至今,全区农村“五个一”项目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已经分4批基本完成。今年初,区文明办又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文明村“五个一”阵地管理和使用的实施意见》,强调管好、用好“五个一”阵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最大效益。
  联创共建,资源共享
  设施建设 ,投入是关键 。北辰区按照“联创共建、资源共享”的思路,积极尝试由政府、社会、集体和广大农民群众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他们从区级财政拨出专款,以500户村型为界限 ,确定了30万和50万两档引导资金投入标准。区文明委协调教育 、科技、文化 、卫生、体育、市容、建委等成员单位 ,对所管理的资金统筹安排 、集中使用,把“五个一”创建活动与“农民培训工程”、“星光计划”、“全民健身工程”、“文明生态村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分散投放和重复建设。他们还发动社会各界和各镇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
  开展农村“五个一”创建,最终受益的是农民群众。因此,广大农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仁合营村集体经济较薄弱,党员干部带头垫资支持工程建设,保证了“五个一”的顺利开工。
  从下辛庄村走出的企业家黄双来,主动捐款60多万元支持家乡的“五个一”建设。赵庄子村的赵怀芹老人,听说村里要建“五个一”,主动帮助村干部做拆迁群众的思想工作。施工期间,每天到现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看到天热,他自己掏钱为施工人员买来矿泉水、熬好绿豆汤送到工地。他说,“党和政府把好事为咱办到了家门口,咱出点力是应当的。”
  各村在项目选址、资金使用、招投标、质量监督等重大问题上,坚持由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 、村民大会集体讨论 、民主决策 ,达到集中民智 ,体现民意,村民满意。东堤头村在“五个一”建设中,通过民主决策制定了整体规划,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于广龙及部分村民的祖坟在规划范围之中。于广龙苦口婆心地做通了家族的工作,带动其他村民平掉了祖坟,保证了村街花园的顺利建设。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北辰区明确了宣传部、文明办、建委、规划局、文化局、体育局、教育局 、市容委、广电局 、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等10个责任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区文明委全面负责,区文明办具体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建设中 ,他们实行“定人、定岗 、定责”的动态管理,严把规划设计、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监督考核四道关口。各村新建成的文化活动场所基本是利用了原有村委会、废弃工厂和坑塘,没有占用一寸耕地。线河一村的中心花园,原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垃圾坑,经过填坑造园,建成了集活动室、广场、花园、凉亭、荷塘为一体的街心公园,昔日全村最差的地方变成了全村最美的景观。
  “五个一”设施建成后,各有关部门主动跟进,帮助配齐设施。区文化部门一方面精选合适书刊送入文化活动室,另一方面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捐书活动,全区68个单位8227名机关工作人员共捐书近5万册。区体育部门为每个村街花园配上一套健身器械,总价值达1400多万元 。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向村民服务中心赠送联网电脑,并提供免费培训。区教育部门整合学校设备资源,为每个村民学校配齐课桌椅。区司法局为各村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知识书籍,免费为基层提供法律培训和司法服务。“五个一”阵地的建成,使基层党建工程 、农村“351”大培训、计生工作、“科技大篷车”、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等活动有了共同的阵地依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精神文化“大餐”。
  文化为魂,素质为本
  北辰区委、区政府认为,没有新农民,就不会有新农村。开展“五个一”创建活动,必须以先进文化为魂,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本。他们积极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把自办文化、广场文化、民间文化紧紧抓在手上,用具有感召力的文化活动和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农民广泛参与文化生活。他们利用民间文化资源 ,按照“一镇一村一品”的要求,举办了首届“胡同文化节 ”。文化节以“阳光田野、绿色村居、和谐家庭”为主题,包括“家庭演唱会”、“田园戏曲晚会”、“农家乐消夏晚会”、“篮球赛”、“趣味运动会”等32场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广大村民不仅自制音乐道具,还自编自演节目,全家上阵、夫妻登台、婆媳共舞、邻里联唱,将孝老爱亲、计划生育、邻里和谐、学法守法、农业科技等内容融入其中,广大村民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得到陶冶。
  每到“七一”、国庆等节庆日之际 ,他们还在村活动站举行书画展 、摄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在村街花园举行舞狮会、高跷会、村民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从2006年起,北辰区以社区文化节为契机,组织评剧团、京剧团、歌友会、广场舞蹈队、高跷队等队伍在各村巡演。今年,他们又开展了“和谐文化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200多场次,电影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超百场,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逐步构建起基层文体活动新框架。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村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和村街花园成为广大农民文化、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把原来沉溺于麻将桌、牌桌的村民吸引到文化阵地上来,把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吸引到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中来。
  “五个一”阵地与农户、胡同、街道紧密连接,形成整体,使农村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深入。他们把村容村貌、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科学普及、计划生育、时事教育等纳入内容之中,涌现出108户“文明在农家”先进家庭 。他们广泛开展“改陋习、树新风、促和谐”活动,采用“海选”的方式,连续4年开展“文明北辰人”评选活动,营造了争当文明人 、争做文明事的良好氛围。
  “ 五个一 ”建设还促进了科技知识在农村的传播 。全区相继开展了果树种植 、大棚蔬菜种植、家政服务、电气焊、电器维修等6大类、40多项培训,参学参训人员达12余万人次 ,累计完成“351”取证8.5万人,使全区50%以上的农民每人掌握1—2项专业技能,打破了农民“要致富 ,没思路;想致富,没门路;思致富,没技术”的局面。
  队伍支撑,机制保证
  北辰区在“ 五个一 ”创建活动中,着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选聘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五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劳模、老战士)队伍;以民间文艺骨干为主力、配以专业辅导员的农村文化活动队伍;结合“四下乡”服务,由各责任委局和乡镇村干部组成的农村专业服务队伍。这些组织和人才成为了新文化、新风俗和新生产力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为保证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他们注重队伍培训和骨干培养。文化部门积极整合各村业余文化队伍,让文化能人、民间艺人、民间团体唱主角,为农村建立起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他们把培训班办到农村 ,举办了戏曲演唱 、广场舞蹈、摄影等知识讲座。两年来,秧歌队、舞龙队、戏曲协会、歌友会等各种群众业余演出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到248支 ,其中有19支成为村级“特色文艺社团”,北仓村随驾狮子会、汉沟高跷队、夕阳笑艺术团、腾飞艺术团等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一定声誉 。新街村广场舞蹈队还曾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 第三套亿万农民健身秧歌”大赛并荣获第一名 。他们还注重对文化新人的培养 ,聘请民间老艺人为辅导老师,举办培训班,使具有北辰特色的民间艺术有了传承者。2007年,他们利用全市“三下乡”示范活动在北辰区召开的契机,与市电影公司、歌舞团、新华书店、华夏未来艺术中心分别签订师资培训、优惠供书、艺术交流等共建协议,借助全市文化资源,培养北辰文艺骨干,完善多层次文化服务体系,使农民及时享受到最新的文化成果。
  他们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制度建立,确保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经费落实到位。区文明委下发“五个一”管理使用的意见,相关责任部门分别制定管理规定。各村健全苗木养护、卫生管护、设备使用、图书借阅等规章制度,并实现了制度统一上墙、档案统一管理、资料统一入柜。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保证“五个一”正常运转。他们还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将“五个一”阵地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为各乡镇、各责任部门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进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进步。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北辰区的“五个一”创建活动进一步延伸拓展,他们将在每个村建设一个标准化卫生所、一个规范化图书室……更多的“一”不断地改善着北辰农村的环境和农民的生活,提升着乡风文明水平。    
                             2007.10.03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