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历史文化行第30讲-《天津民国名人与故居》今日开讲

   
 

  今日上午,著名史学家罗澍伟教授再次做客天津图书馆,做了题为《天津民国名人与故居》的精彩讲座。此次讲座是由天津图书馆、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电视台《天津故事》栏目联合举办的《天津历史文化行》系列讲座的第三十讲。
  罗澍伟教授说,天津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许多历史事件都与天津有关。民国初年,天津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社会阶层,这就是“寓公”。民初天津的寓公与以往不同。当时的中国虽号称“民国”,实际上中央政府被不同派系的军阀所控制, 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为保全自己,先是一批失去权势的晚清皇室贵胄、达官显宦携带巨额财产,来天津租界定居。很快,许多在混战中败绩的军阀,在政争中失利的官僚政客,也纷纷跑到天津租界蛰居,窥测政局变幻,以求东山再起。再加上外国人在背后的操纵,天津一时间成为了北京的政治后院,很多阴谋的策划都是在天津进行的。所以当时的老百姓说:“北京是前台,天津是后台”。
  罗澍伟教授说,民初寓居天津的社会名流对天津影响极大。他们的到来带动了租界与华界城市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工商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刺激了社会消费的增长;促使了天津传统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天津文化地位的提高。在这一时期的天津寓公中,他们或以读书、收藏为消遣,或捐助教育,或皈依佛门。像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陆军总长靳云鹏,于1921年组建居士林,重修大悲院。而更多的寓公则是投资房地产和工商业,建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洋楼;这一时期天津城市、工商业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同寓公们密不可分。总之,形形色色的天津寓公,为那时的天津造就了一个五花八门的社会断面。
  罗澍伟教授说,研究民初寓居天津的社会名流现象既有助于细致观察和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特质又有助于深入认识“万国建筑博览会”形成的原因和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看天津”的历史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讲座的最后,罗澍伟教授以图片的形式为现场观众展示了民初寓居天津的社会名流代表。
  罗澍伟教授那层次清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讲座形式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2007.07.08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