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为迎接世界文化遗产第二个纪念日的到来,《纪念昆曲诞生600周年津京曲家联合演出》活动在古色古香的广东会馆戏楼举行。这是继1918年,北京荣庆昆弋班社在此演出全本《铁冠图》之后,昆曲伴奏中高雅、悠扬的笛声又一次在广东会馆古典式戏楼吹起。
参加此次活动的演员均为“北京陶然昆曲协会”和“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的成员。“北京陶然昆曲协会”会长张毓雯压大轴演出《长生殿·小宴》一折。张会长的日本学生山天淳子在《牡丹亭·惊梦》一折中扮演杜丽娘。
“北京陶然昆曲协会”和“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是继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为振兴昆曲艺术而先后自发组建的民间组织,他们以研究、演出、传承昆曲艺术为己任。“天津市昆曲艺术研究会”的成员们为了普及昆曲艺术,定期到天津各大院校演出,每周日在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举办昆曲艺术的研习活动。
“北昆”和“ 南昆”又称“ 北曲”和“ 南曲”,它们是昆曲艺术中两种演唱方式。明朝时期,在江浙一带逐渐形成了一——昆曲,它以中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为主,演唱真假嗓结合,载歌载舞,细腻缠绵。经过不同时期文人的润色锤炼,昆曲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昆曲流传到北方后,逐渐演变成以大嗓演唱为主 ,唱腔激昂宽亮,在五音的基础上增加了“4”和“7”两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被称为“北昆”或“北曲”。“北昆”除了演唱“南昆”的剧目外,创编了《单刀会》、《林冲夜奔》、《前里送京娘》等演唱高亢的剧目。
天津的昆曲演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解放前出现了袁寒云、童曼秋等研究昆曲艺术精深的方家。民国七年即1918年,北京的荣庆昆弋班社来到天津,并长久在津门演出,著名的“北昆”演员韩世昌、侯继奎、马详麟等一直在天津舞台演出了十几年,天津成为昆曲艺术研究、演出的重要基地。今天,京津昆曲名家在广东会馆联袂演出,将会续写昆曲艺术在津门辉煌历程的篇章。
2007.05.23
(新闻来源: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 信息员:阎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