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荟民族音乐之精华  集丝竹管弦之雅范
 

——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赴北京大学演出侧记

 

  2006年11月16日晚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花团锦簇,观众如潮,场内充满了隆重而喜庆的气氛,观众厅的舞台上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由天津歌舞剧院主办、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天津八一礼堂协办的一场精彩绝伦的中西合璧“ 二十世纪华夏经典作品音乐会 ”呈现在北京大学师生面前,这是天津民族乐团继2000年北大首演后的再次亮相。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艺术家们联手众多知名音乐家把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名作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与“天才”小提琴家李传韵的再度联袂演出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观众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一行近百人乘专车于16日上午8点半从天津歌舞剧院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的路程到达了北京大学。全体演职人员不顾旅途的奔波,刚到北大百年纪念讲堂就投入了前期的排练准备及舞台灯光的调试工作。
  音乐会在青年指挥家董俊杰执棒的由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一曲热烈欢快、热情奔放的民族管弦乐序曲《节日》中拉开序幕,全曲由钟声、狂欢、焰火三部分组成。他们和谐而又动情的演出场景有如音乐爱好者举行盛大的节日一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喜庆、祥和的气氛带给了观众,让观众沉浸在幸福之中。他的指挥深沉有力,挥洒自如,富有激情。
  随后,著名青年唢呐演奏家赵存才为观众送上了韵味醇厚的唢呐独奏《全家福》,该曲在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时,曾打破了在乐曲演奏中不鼓掌的惯例。他的演奏同样真挚淳朴,细腻感人,激情绽放。一个采用循环换气法长达近3分钟的连续吹奏,令在场观众无不为之惊叹,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来回应他的精彩演出。
  接下来一曲由雷蕾女士专门为天津民族乐团改编的《四世同堂》主题幻想曲(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山河再后生”)把观众带入到了特定的情境中,随着乐曲动听旋律的不断进行,那一幕幕历史浮现在眼前,乐曲时而如歌如泣,时而悠长缠绵,时而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天津民族乐团的特长,整个乐队在音响上达到了良好的平衡。音色华丽多彩,和声立体清晰,每个声部都整齐统一,群体感很强。笔者身边的一位观众还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脸上洋溢着沉醉于音乐中的喜悦。青年钢琴演奏家冯键加盟演出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也别具匠心,《黄河》协奏曲是二十世纪音乐创作的一部巅峰之作,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篇章,天津民族乐团将它很好的由交响协奏移植为民乐协奏。担任本次音乐会钢琴演奏的是天津音乐学院键盘系副主任、青年钢琴家冯键。冯键早在还就读于天津音乐学院的时候,就成功的演奏过该曲。十余年后,他凭借娴熟的技巧,深刻的音乐表现力感染了在场观众,“黄河颂”的宽广抒情,“黄河怒”的激愤磅礴,“保卫黄河”的坚定果敢……在青年指挥家董俊杰及天津民乐团的默契配合下,一曲饱含中华民族心声的颂歌另场下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此外,富有“津门小夜莺”之称,并成功举办“江山如此多情”、“青春的太阳”等个人独唱音乐会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张鹤也首次与民族乐团合作,用歌声回报养育她的家乡父老。通过《芦花》《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两首歌曲展示了她高超的技艺 ,张鹤的演唱气息通畅 ,音色优美,艺术功力不凡。在台上技巧运用自如,展示美声非凡的歌唱实力。
  音乐会上还有一次颇富创意的合作,那就是天津民乐艺术家与被誉为天才小提琴演奏家李传韵再度合作演出“民乐版”《梁祝》。在古筝的伴奏下,经李传韵那富有神秘激情的演奏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时,整个现场都秉住了呼吸,美妙的旋律有如天籁一般,娴熟的演技更是叫人拍手叫绝。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李传韵的琴声中时而欢快时而哀怨,一段千古绝唱被演绎得如诗如画,感情强烈,极具戏剧张力,结构富有弹性。尤其是中段“英台抗婚”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这段旋律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最后在管弦锣鼓合奏中达到了全曲高潮。李传韵演奏的《梁祝》把音乐会带到了最高潮,在整个演出中既与乐队配合默契,又有自己独奏表现的空间,确实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大师。现场情绪十分高涨,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声声不息。
  在演奏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演奏到最具魅力的段落的时候,已沉浸在乐曲当中的李传韵意外把琴弦拉断了,重新换了把小提琴演奏完乐曲之后,仍无碍真情流露;观众屏息聆听,静心等待音乐家换琴后再续佳音。李传韵在台上连声道歉,台下的观众却表示不介意,高素质的观众和高水平的音乐家相得益彰,李传韵曲终多次谢幕后又加演了《红色小提琴》中的《变奏曲》,演奏时场下落针可闻,一曲结束,场下欢呼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观众不仅被这位年纪不大却享誉国内外的小提琴演奏家的高超技艺所征服,更为天津民乐联袂顶尖乐手演奏中国音乐的空前成功而热情欢呼。
  最后,音乐会在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集体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大寨红花遍地开》中落下了帷幕。这首创作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作品,当时在我国文艺界还是《样板戏》的年代,民乐作品的创作演出很不景气,但是天津歌舞剧院创编《大寨红花遍地开》的问世,并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在全国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可以说当时,它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从而享誉全国,久演不衰,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每每听到这首乐曲时,犹如红太阳的光辉照大寨,山山水水放光彩的壮丽图景,表现大寨红花在全国遍地盛开的欣欣向荣景象。今朝花好月圆,明日再会燕园,伴随着鲜花、掌声和一曲《花好月圆》,一场中西合璧,精睿联袂的音乐会在讲堂圆满落下帷幕。
  整台音乐会概括起来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节目整体安排构思精巧,曲目脍炙人口。选曲都是20世纪最经典、最受欢迎的音乐作品,喜闻乐见,雅俗共享,具有广泛地接受群。二是演奏形式中西合璧,演绎经典乐章。钢琴与民乐、小提琴与民乐的结合,主要的作品《梁祝》、钢琴协奏曲《黄河》都用民族管弦乐队按照西洋管弦乐队的配器方法,非常有特点,有个性,而且听起来流畅自如,没有生硬、两不交融的地方,用李传韵自己的原话说就是:用西洋乐器与民族乐队合作中国乐曲,更具原汁原味,把中国音乐的神韵之美表现的活灵活现。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给人另外一种出神入化的精神享受。三是在和声方面锐意创新,突破传统的构架,考虑到了西洋乐器与民族乐队的融合,对民乐表演形式“新民乐”、“民族音乐交响化”诸方面进行了全新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并创作演出了许多新作品,涌现出一批中青年演奏家。曾于05年12月份与瑞士苏黎世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东西方交响乐”音乐会,并与中央歌剧院的袁晨野、总政歌剧团的冯瑞丽等合作演出也非常成功。众多媒体称这是高雅的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盛会。不仅使乐团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时尚元素,还打破了以往民乐重奏轻演的传统,真正实现了演奏合一,使天津民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他们的尝试,观众也毫不吝啬他们的掌声,用雷鸣般的掌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演出结束后,笔者从合作者、主办方、专家、观众的谈话中得知天津民族乐团的伴奏,富有创意地拓展了乐曲的意境,广受好评。李传韵说:“自己已经走出了古典音乐的世界,如今在民乐的世界里,发现了激动人心的新天地。通过与天津民乐团的合作,他对中国乐曲的了解更广泛和深入了,民乐的活泼、富于变化给了他更大的发挥空间,演奏时有随心所欲的畅快感觉,自己都能感觉到奏出的音乐有血有肉。”
  北京大学校长上台后代表师生称赞道:“有些曲目是大家很熟悉的,但是经过你们的、创造性的劳动,使大家又重新聆听到我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看到经过在国外巡演以后,第二次到北京大学演出,能够感受到北京大学对你们的喜爱程度,并希望今后能够经常来演出和参与到北大学生的各种艺术团体的交流和艺术教育中。”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朴东生会长对音乐会的成功演出给予了极高评价:“天津民族乐团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老乐团,除了很多优秀作品和人才,这些年来越来越火,一会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一会上悉尼歌剧院,一会又上哪去就说不定了,这是第二次在这里看你们的演出,第一次演出也很成功,这一次更加成功,越来越成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高久林院长看完这场成功的演出后兴奋得说:“ 这场音乐会将要到香港、台湾等地演出 。还说:国家把天津市定位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天津民族音乐必定要向国家水平冲刺……”听完他为发展天津民族音乐的雄心壮志,笔者非常地敬佩,但愿他的理想能尽快实现!为民族音乐发展做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此外,中央电视台录制了音乐会实况,将于12月19日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

                               2006.11.22
                          (新闻来源:天津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