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图书馆联合会主办的《天津市历史文化行系列讲座》(第十三讲)——《镜头里的日军碉堡》在天津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天津市民间摄影家张嘉臣先生主讲。
张嘉臣先生从日军侵华时期遗留的碉堡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决定用镜头凝固历史的瞬间,永久记录日军侵华的鲜活罪证 。他从2000年3月起,开始往返于原北宁铁路(今京沈线)、津浦铁路和天津周边地区,行程7000余公里,花费三年半时间 ,自费对日军侵华期间构筑遗存的410座各类碉堡进行了抢救性拍摄,累计拍摄照片1700余幅。继这些照片在天津图书馆大厅展出后,今天他又在天津历史文化行这座讲坛上与大家分享他这些年拍摄日军碉堡的心路历程,讲述碉堡的故事。他认为这些碉堡是日军侵华的铁证,是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接着他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10种类型的碉堡。分别是:地堡、大型碉堡、中型碉堡、驻军碉堡、小型可转动碉堡、日军碉堡与民房住宅、城防碉堡、仓库碉堡、驻扎碉堡、围墙碉堡(这类主要是国民党1948~1949年修建的)。在每讲述一种类型的碉堡时,张先生都会拿出该类有代表性的照片,结合图片介绍。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先生不仅对碉堡进行拍照,还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探寻碉堡背后的故事。他先后采访80岁以上的老人近100人次,请他们回忆讲述给日军修建碉堡的过程 。除此之外,他还走遍天津的旧货市场、跑遍国家各大档案馆,搜寻与碉堡有关的一切资料。最后,他介绍了选择拍摄日军碉堡的原因。他说他曾是天津铁路分局的一名职工,原本是研究铁路发展史的,但是碉堡和铁路密切相关,并由此开始了日军碉堡研究。他选择这一特殊题材还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张嘉臣先生的祖父、父亲都曾被日军抓去修过碉堡,因此他和他的家人与碉堡都有着不解之缘。
张嘉臣先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深深感动着在座的每位观众。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向前与张先生交流。九旬老红军赵国庆老人还为大家大声唱起了“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常唱的老歌,歌声慷慨激昂,引起了大家阵阵掌声。一位老大娘还拿出自己雪白的外衣请张先生为她签名,说回去后要以此教育下一代人。另一位老大爷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军碉堡的复印资料赠送给了张先生。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张先生的深深敬意和默默支持。张嘉臣先生不畏艰辛拍摄日军碉堡的执着行为令大家为之动容。铭记历史、毋忘国耻、热爱祖国,张嘉臣先生在这方面为大家上了最为生动的一课!
2006.09.27
(新闻来源:天津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