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孙家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孙家正在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和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上强调
                  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和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 ,7月14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会上强调,文化艺术科学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艺术科学工作全面发展,以全面提升文化行业科技水平,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颁奖典礼由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主持。
  孙家正首先向全国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他指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高度认识文化艺术科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文化艺术科学,不仅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为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它的作用体现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必须给以充分的重视。
  孙家正指出,文化艺术科学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把文化艺术科学与文化建设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孙家正肯定了近年来文化艺术科学战线所取得的成绩,肯定了文化艺术科学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指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化科教领域都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定位来开展工作。因为这个定位是符合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规律的。
  孙家正强调,要把推动文化创新摆在文化艺术科学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在文化艺术科学领域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自强自尊的信念,激发其创造活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既懂文化又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文化艺术科学专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骨干。对于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要有激励和保障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艺术科学体制改革。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奖励机制,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将科技成果应用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孙家正指出,目前,文化部正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新工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的目标 ,通过对文化创新项目扶持、培育、推广,引导文化行业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今后一段时期,文化科教工作应以文化创新工程为主导,从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由易到难,逐步实施,逐步展开。
  孙家正还特别强调了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的修养问题。要求广大文化艺术科学战线的同志,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合格的文化艺术工作者。
  文化部创新奖是文化部2004年设立的部级奖项,旨在在文化艺术领域大力倡导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鼓励和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文化创新的积极性。该奖项授予在文化行业各领域的实践中以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实施创新,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项目完成人。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奖励项目不超过15项。首届文化部创新奖的评选工作得到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热烈响应。经过认真的评定,“苏州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等14个项目脱颖而出,荣膺此项殊荣。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是文化部设立的社会科学部级奖项,旨在充分调动广大艺术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艺术科学研究水平。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5年评定一次 。本届评选期间,共收到除西藏、海南、广东以外的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工具书、资料汇编、译著等参评成果250个。经过初评和复评,共评出96项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65项。
  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韩永进宣读了有关奖项的获奖名单。获奖单位的代表发了言。文化部各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和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艺术科学工作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颁奖仪式。

                                       2006.7.16

                                来源:中国文化报·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