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201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展示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水平

 
   
  

  交流展示,以赛促学
  弹拨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琵琶、扬琴、古筝、中阮、柳琴、三弦、冬不拉……每种弹拨乐器都特色鲜明,曲目丰富。6月19日至22日,一场汇聚各类民族弹拨乐器、 由全国各艺术院校参赛选手组成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高)职组艺术专业技能(弹拨乐器演奏)赛项 , 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赛。年轻选手们在此竞技,展示我国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水平。
  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浙江省教育工委、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文化厅共同承办。大赛赛项为个人项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2支代表队200余名选手参加。
  比赛共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比赛内容包括乐曲演奏、旋律模唱,第二轮包括视奏和专业知识考查,分别考查学生演奏水平、对音乐的感知记忆能力、新谱视奏能力和艺术理论水平。记者从赛项执委会了解到,大赛秉持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宗旨,在赛项设置上注重向综合能力考查倾斜。“比赛对中、高职选手的能力考核各有侧重。 以第二轮比赛为例, 在中职组比赛前,公布了200余道专业知识题库, 比赛时让选手从中抽选,以此督促他们重视并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高职组是在视奏环节后增加了曲谱的旋律分析, 因为他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乐理分析能够展现他们的实践和综合能力。”赛项执委会负责人介绍,这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举办弹拨乐器演奏赛项。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宣传部门负责人王玲瑛告诉记者,本次大赛采用现场直播方式,使没能在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可以一睹选手的风采。中职组比赛的直播点击量达4.2万余人次, 高职组比赛的直播点击量达2.12万余人次。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中职组选手、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一年级的蒙古族学生伊拉娜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演奏乐器是蒙古三弦。比赛结束后她告诉记者,由于刚进校一年,无论在演奏还是乐理方面,都不如高年级同学学得多。为了参加比赛,她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训。“通过集训,我在演奏技巧、表达上都有了更好把握。拿不拿奖无所谓,这对我是一次很好的积累。”她坦言。
  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副主任黄璐几乎每年都会带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她认为,参加大赛对提升学生演奏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都有益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该校高职组选手、古筝专业大二学生王君妍为参加比赛,进行了3个月的集训。“基本每天都有视唱练耳的训练, 专业课一周也要增加两三次。”黄璐告诉记者,视唱练耳平时都是根据大纲开展的基础教学,“大赛强调对学生基础素养的考查,因此会督促学生增加基础训练,同时也让教师对教学工作有了反思。”
  此次大赛让王君妍受益匪浅:“很多优秀选手的精彩表现让我意识到,要继续努力学习、练琴。”黄璐也认为,大赛能够提升选手在沟通交流、舞台表现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往年我们的参赛、获奖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都表现得更加积极、努力。”黄璐告诉记者。
  发挥引领作用
  “这个比赛是一个引领性、方向性的比赛,选拔性并不是这个比赛的全部意义。”高职组评委组长、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赵易山说,大赛环节设置给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予以指引,比赛设置的实际操作环节也是其他大赛中没有的。“此外,在比赛最重要的演奏环节上,我们不是根据乐曲的难度给学生打分,而是根据学生的舞台表现、现场发挥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赵易山说。
  随着近年来各种利好政策向职业院校倾斜,艺术类职业院校在师资、教学、生源等方面均有所提升,通过这次大赛可见一斑。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齐磊通过连续几年观摩大赛发现,这种趋势突出表现在职业类中专学生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认为,音乐学院附中学生的实力明显高于职业类中专学生,但随着职业类中专学生水平的提升,我们看到差距正在缩小。”他说。
  与此同时,不少问题也通过大赛显现出来。大赛中职组组长、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王中山认为,大赛暴露出各学校、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在综合能力培养上仍存在差距。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则看到了各乐器门类人才培养的不均衡。“大赛有3/5的学生都表演古筝。”她告诉记者, “古筝热”对于古筝专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好事,但民族弹拨乐器种类众多,建议大赛细化对各类乐器演奏的考核,尤其对少数民族乐器要给予鼓励和侧重,充分发挥大赛的引领性作用。杨靖还建议,大赛在均衡类别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展演环节,给参赛选手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2018-06-28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