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全国非遗曲艺周:文化盛宴飨津门观众

 
   
  

  日前,“多彩非遗·美好生活”──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演出在中华剧院举行。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天津市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艺术司及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老中青少几代演员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曲艺演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曲艺类非遗保护成果和曲艺艺术的无穷魅力。
  演出在李少杰领衔的快板书联唱《神州曲艺汇津门》中拉开大幕。93岁高龄的天津时调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毓宝携弟子刘迎、刘渤扬演唱了天津时调经典《军民鱼水情》,观众对老艺术家的演唱报以热烈掌声。中国曲艺艺术博大精深,各省市都有代表性曲艺形式。来自山东的非遗传承人刘士福曾多次来津演出,他唱的山东琴书接地气、味醇正,唱腔带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一段《苦乐娘亲》赢得了观众的喝彩;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是北京评书的非遗传承人,她以74岁高龄现场表演了一段《康熙买马》,这段历史故事富有现实意义,体现了曲艺艺术“寓教于乐”的特点;《丑末寅初》是当年骆玉笙大师的保留曲目,京韵大鼓艺术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春爱继承了骆派京韵大鼓的演唱精髓,现场再现了这一经典;苏州弹词素有“中国最美的声音”的美誉,流派众多,此次参演的金丽生继承了“李仲康”的风格流派,嗓音宽亮、韵味醇厚,演唱的长篇弹词《杨乃武》中经典选曲《三大宪大堂翻案》, 带给人美的享受; 相声艺术是我国曲艺艺术中的大曲种,当晚的演出中,年近八旬的相声前辈魏文亮和王佩元合作了一段传统相声经典《戏剧与方言》,给观众带来欢笑。李立山、胡磊蕾创作的曲艺联唱《看今朝》创造性地将陕北说书与苏州弹词两个风格迥异的曲种融合在一起。通过曲种对比的张力和故事性的演绎,将“精准扶贫”和“绿水青山”的时代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开幕演出画上了圆满句号。
  6月9日是我国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曲艺周作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主场活动在本市举办。这是近年来首次将所有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集中会演、交流、研讨,是非遗分类保护理念深入推进的具体措施。
  日前,天津市群星剧院和河西区文化中心连续举办了20场曲艺非遗项目的驻场演出。 174个全国曲艺类非遗节目相继登上津门舞台,展示非遗曲艺保护成果,体现曲艺项目的丰富多彩,让天津观众大呼过瘾。
  此次系列演出中,群星剧院演出10场共计84个节目;河西区文化中心演出10场共计90个节目。演出按说书类、唱曲类及谐趣类三种表演形式划分。群星剧院集中对说书类(小书)节目进行了展演。河西区文化中心集中对唱曲类、谐趣类及部分说书类(大书、小书)节目进行展演。
  在演出内容方面,除了京东大鼓、京韵大鼓、相声等天津观众较为熟悉的曲艺表演形式之外,广东的龙舟说唱、潮州歌册、木鱼歌,广西的桂林渔鼓,福建的东山歌册、答嘴鼓,浙江的独角戏,贵州的布依族八音坐唱,青海的西宁贤孝、青海越线,新疆的新疆曲子,陕西的陕北道情等天津观众不常听到的曲种,也在此次驻场演出中一展风采。与社区演出不同的是,驻场演出安排专家进行现场点评,更加体现专业性与学术性。
  驻场演出是本次全国非遗曲艺周的重头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国气派、各地特色,凸显非遗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传统曲艺艺术的无穷魅力,营造了人人参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专家表示,曲艺类非遗节目进行集中展演, 是一次难得的盛会, 一些南方非遗节目,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天津观众欣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依然可以感受韵律之美,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国家级非遗节目则面临失传风险,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十分必要。


                              2018-06-21
                               (新闻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