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2018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新主体新产品展示交流活动

 
   
  

  “我们这个折纸灯用的是环保材料, 通过卡片的拼接, 一两个小时内就能做成形状各异的灯笼,特别适合亲子之间互动。 ” “先将毛线穿过, 再推动织布机压平, 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小朋友给家人织围巾的愿望。”……2月6日,2018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新主体新产品展示交流活动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72家配送主体齐聚一堂,96项公共文化产品任由市民“尝鲜”,一场热闹非凡的“文化年货大市集”为市民献上了一份“新春好礼”。
  当天一大早,上海市群艺馆就已人头攒动、门庭若市。走进群艺馆大门,手工艺折纸灯、机器总动员、黄道婆手工织布机体验、“上海细拓”技艺等几十个摊位井然有序地一路铺开,每个摊位前挤满了来自各社区、村居的代表和普通市民,他们一边看着摊位上展示的产品,一边看着说明书;摊主们则对人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进行演示,有的摊位干脆开辟出体验区,往来“看客”可直接入座,动手体验别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新菜品”。
  先在一、二、四楼各摊位逛一圈,再到三楼的体验教室实际体验一把,普陀区桃浦文化馆群文部主任王娇手中已集满了各式各样产品的介绍单。 第一次逛“文化市集”的王娇颇感兴奋, “公共文化配送送什么很关键,而采购中不仅需要了解产品,更要让对方了解我们区域百姓的需求。”因此,王娇在逛“市集”时,还对产品做了小分类。 “先看看‘家里’的需求和设施条件, 再看看产品的‘配料’是否符合,再跟‘卖家’询问、交流,最后带着信息‘回家’开‘家庭会议’,这样才能决定买不买,从而完成一次‘文化年货’的大采购。”
  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新主体新产品展示交流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公共文化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上海市群艺馆配送中心配送主管助理黄仁俊告诉记者,有一家社会主体是为社区老年人做新媒体培训的,旨在帮助老年人融入信息化时代,按理说应该是受欢迎的。但进入配送平台后,这家主体却少有人点单。“原来是菜单里有上百家主体和几百项产品,如果不及时与社区沟通,让百姓了解产品,要想在这么多主体和产品中‘脱颖而出’,确实很难。”
  “交流越充分,供需对接就会更加精准,公共文化配送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 “公共文化配送产品如今虽已实现了市民线上‘点单’, 但汇聚成册的产品介绍还与实际需求隔着一层纱, 只有经过现场体验、沟通,才能让大家真正并尽快了解产品, 缩小供需间隙,实现公共文化配送的精准度。”
  正因如此,对于这一盛大的交流活动,无论是“买方”“卖方”还是“中介”,都十分珍惜,事实上也收获颇丰。当天,在“上海细拓”摊位前,“上海细拓”非遗传承人韩志强夫妇一边教孩子们如何制作拓片,一边带着孩子们认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字,还不时跟孩子和家长们聊天。一直致力于弘扬、传播甲骨文等传统文化的韩志强,早在几年前就加入了上海市级公共文化配送主体队伍。“现在这种面对面的沟通,能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兴趣点,也有助于我们策划更符合他们兴趣的活动,让甲骨文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在与社区代表的几轮交谈后,韩志强收获了3份订单和2份合作意向书。
  上海的公共文化配送在多年的努力下已逐步向四级延伸, 初步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每根 “毛细血管”。在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理念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配送主体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承接主体成熟起来,同时也孕育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新产品。此次参展的主体和产品的共同特点就是“新”。据悉,当天发布的2018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菜单中,共有174家单位、299项产品,其中设摊展示的72家单位中有22家为新主体,50家单位为老主体,但展示的是新产品。“基层对配送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老百姓希望看到更多新产品,所以我们必须鼓励创新。”上海市群艺馆配送中心副主任朱静波告诉记者,创新产品在如今诸多产品竞争环境下,需要有更多展现机会。“创新产品好不好,不是配送中心说了算,而是由市民来检验,所以需要提前邀请市民来‘尝鲜’,这有助于在正式配送前做好及时调整。”
  “太多‘好货’迷人眼,从早上看到现在,都了解和体验不过来了。”正在九曲创意工坊询问手工檀木耳饰的程瑶瑶已经体验了一回手工檀木饰品的制作,“这些精湛的工艺看着很难,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起来并不难。”说着她扫了一下简介板上的二维码,为这个项目点了赞。而这一赞,第一时间就会呈现在一楼的滚动屏幕上。
  在这块屏幕上还实时显示现场最受欢迎的前10个项目,以及通过每位点赞者所填写的信息,自动分析出全市16个区百姓喜好类型所占比例等。“今年,配送中心将数字化手段植入进来,真正实现了市民需求的实时呈现。”朱静波说,“通过互联网搜集起来的大数据也将成为社区、村居点单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成为配送中心调整配送产品的依据。”
  当天,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网络平台升级版也全新上线,在线门户为用户提供了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丰富的产品展示,同时由原有的“买方”评价改为“买”“卖”双方可以互评,市民的评价方式也从原来的打星变为可上传文字、视频、照片等。“通过公共文化配送,百姓的文化素养得以提升。同时,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也倒逼着我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丰富产品和完善配送方式。”萧烨璎如是说。

                                2018-03-04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