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百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齐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平台

 
     
  

  6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齐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平台,共同探讨非遗新思路,让非遗飞起来。此次座谈会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平台副总裁吕华杰主持,《经济》杂志社社长陈志强,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副总裁贾立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非遗保护专项基金主任吴发荣,非遗企业产业化代表、耀州窑董事长蔡云川,非遗教育培训代表、华夏未来董事长薛万丽,《经济》·中国文化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执中,非遗企业逆袭成功的企业代表、一得阁总经理王杰等人进行了主旨发言。
  陈志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杂志社会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为推动非遗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让非遗融入生活,实现“复兴传统文化,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贾立斌详细介绍了北文中心的业务,从交易平台的角度阐述了北文中心的发展规划以及对非遗平台的期许。他表示北文中心是服务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承载文化产业战略功能的平台,其战略定位是打造全国领先的“互联网+文化+金融+交易所”的航空母舰, 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权交易第一品牌,并以“文化对接金融、交易提升价值”为理念,以“公平、公正、公平”为原则来推动非遗市场化。
  吴发荣从基金的角度阐述了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现状 。 他表示以往传统募集资金的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要以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来为非遗项目提供支持和帮助,引导非遗保护项目的创新发展,并创新商业模式,打开活动新路子。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后消费时代正在到来,非遗在这里面有非常大的空间。此次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非遗能在这里落脚,并由此起飞。
  蔡云川从耀州窑产业化的经历来讲非遗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表示,非遗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时代相结合,打开市场空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薛万丽从非遗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阐述,全国非遗资源总量共87万项,4000万非遗行业从业人员。从市场价值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广泛,医药类、传统工艺类、饮食类、歌舞演艺和风俗旅游类均属可产业化开发的万亿级市场。
  目前非遗教育的市场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指出传承机制需通过正规教育,是《非遗法》规定的教育等机构应履行的法律义务。二是,非遗从业人员近4000万人,其中无技能认证体系, 行业人才规范化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国家颁发的非遗传承人仅1986人。 三是,资源分散,思维传统;四是,传承人市场敏感度不足。五是,非遗产品创新不够。六是,市场运营管理不规范。
  针对此情况,非遗教育必不可少。需要破冰整合,进行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升级运营管理模式,以资本孵化的方式做大做强。薛万丽建议非遗教育可以这样做:第一,开设大师工作室,其中包括专家、师资、课程体系、考核标准的建设;第二,社会普及短期培训,打造建立儿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第三,建立非遗传承师社会考级标准;第四,建立多个非遗项目体验中心,培养社会关注群体,将非遗纳入艺术生活;第五,开设亲子课堂及成人非遗培训班;第六,与传承人合作,进行行业专业提升培训,开展大师课堂,为传承人建立规范的师承体系制定非遗行业标准;第七,为非遗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提升培训,为其树立社会身份;第八,培养师资进行社会普及教育。
  王执中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经济》 · 中国文化金融研究院的责任——“我们是谋求国家和名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做这个时代的创造者 。”非遗是最能代表中国特色, 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类别,研究院以“传习、传功、传承”为发展理念,以强烈的责任感、目标感和使命感为非遗提供智力支持。
  王杰从他自己如何把一得阁从一个千疮百孔的企业转危为安, 并达到现在稳步前进的经验进行分享。 他表示,非遗发展要拧成一股绳,以非遗技艺为核心,万变不离其宗,加上创新的元素,让其适应时代的发展。
  会后,将近30家非遗企业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平台进行签约,共同形成合力,开创非遗新时代。

                             2017-06-06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