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给文艺界吹来了一阵清风,半年来文艺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4月27日,文化部召开2015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会上总结了文艺界发生的变化。
——低俗媚俗得到遏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成为阳光、健康、积极的巨大正能量,被文艺界高度认同和接受,也成为文艺界的共识;
——大批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天价片酬降温,回归正常的市场运作,文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平衡,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文艺工作者更注重德艺双馨,不仅注重艺术水准的提高,更关注自身高尚品德和健康情趣的养成,注重以严谨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艺创作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公益演出成为文艺演出的生力军;
——为精耕细作的精品点赞,给急功近利的噱头差评;
——文艺环境趋于健康, 文艺市场中残留的潜规则越来越失去原有的威力, 日渐健全的明规矩逐渐走上前台;
——让人民满意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文化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作品的好坏,不能仅看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更要看人民群众的口碑;
——国家对文艺创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体制内外文艺工作者积极互动,促进形成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后,文化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精心组织,潜心创作,文艺创作逐渐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文艺界的巨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深入生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文艺界的优秀传统,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与深入生活紧密相连。去年底以来, 文化系统广泛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截至今年3月底,文化部已组织直属艺术单位开展65批次活动,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正积极探索建立主题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文化部将出台直属艺术单位进一步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指导意见,确保主题实践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广西制定了《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蹲点采风活动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自治区级文艺单位和各级文化部门每年要开展4批至5批蹲点采风活动, 每批采风时间须在3周以上,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参与时间至少一个月。河南省出台《文艺创作人员“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暂行办法》, 按照深入生活的时间分别给予资助,鼓励创作人员深入基层、 采风创作。 四川省每年安排100名作家、艺术家到市县挂职锻炼,组织1000名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风创作。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各地主动探索不同的参与形式。文化部艺术司组织歌剧《白毛女》剧组主创人员赴“白毛女”传说的发源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河坊村实地体验生活,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上海市设立“上海现实题材创作浦东基地”,首批8位作家已分别到“陆家嘴金融城”和“张江高科”两个基地深入生活,两位作家已着手创作。今年初,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人民的形象”主题展览,展示新中国不同时期美术家笔下的人民形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文艺院团发展是文艺繁荣的基础,小戏创作是基层院团的优势。我们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基层、在群众中,把艺术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起来。”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廷琦说,去年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审中, 小戏也被纳入其中,12台入选剧目中有4台是小戏,对每台小戏给予15万元的资助,以推动其进一步加工提高、扩大演出。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2014年12月13日、 14日,由蔡正仁、梁谷音、汪世瑜、岳美缇、侯少奎等来自全国7家昆曲院团的18位老艺术家联袂出演的大师版《牡丹亭》,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开票两小时后,2000多张演出票售罄,青年观众占相当大比例。昆曲能够拥有如此良好的市场环境,也说明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2005年实施以来,古老昆曲艺术在不断演出中扩大了观众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2014年,中央芭蕾舞团以纪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5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50年50场”全国巡演活动, 辗转国内25个城市,观众有11万多人;在海南冒着酷暑举办3场露天慰问演出,当地群众、外地游客以及守备官兵2万余人观看演出。
本着把少年儿童的“第一粒扣子扣好”的追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坚持打造艺术精品的同时,不断开拓公益演出领域。 他们用7年时间走进西部12个省区市,完成了“经典儿童剧走进西部”公益演出项目;今年又将开展“温暖童心——优秀儿童剧走进基层”活动,把公益演出扩大到更多二、三线城市。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艺术创作需要建立在全民族文化审美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公共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美术馆推出了“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系列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从多角度探讨美育的相关话题,旨在使中华美学精神渗透到全民审美的意识中。
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艺术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朝阳沟》、《刘胡兰》、《倔公公偏遇犟媳妇》、《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焦裕禄》等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现代戏均出自河南豫剧院三团, “在河南省188个国有艺术院团中,近百个演出团体都能演现代戏, 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豫剧院三团。该团自成立以来,共创作排演现实题材作品200多部,这得益于该团有一支编、导、演的现代戏艺术队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说,该团通过选派优秀青年导演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学习,每年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邀请艺术大家来豫讲课,牵线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为年轻演员进行大拜师活动等,为现代戏创演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浙江,自10年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的实施意见》以来,累计发现、培养和推出近1500名青年艺术人才,夯实了浙江舞台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基础。出台《省属舞台艺术拔尖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后, 在浙江省属艺术院团范围内累计推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蔡浙飞、 浙江歌舞剧院刘福洋、 浙江交响乐团刘琛等5名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浙江还启动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大力扶持本土中青年编剧的剧本创作实践。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编导黄军兰连续参加两期援疆挂职工作,悉心指导当地舞蹈创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演员马彦伟12年来坚持深入基层小学,开展校园戏剧普及教育。这些青年人才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修养、强化人格修为,崇德修身、磨砺品行,向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看齐。
为进一步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队伍,文化部正着手研究制定全国“艺术人才千人培训计划”。在39个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中遴选百名地方戏曲表演艺术家,将其表演艺术精粹传授给青年演员。“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提升工程”将专门针对西部地区举办人才培训班。在今后3年至5年内,还将连续举办美术馆专业人才系列培训班,全面提升美术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各级文化部门正在关注民营艺术团体和新的文艺群体,在展演展示、项目评审、职称评定等方面,向他们敞开大门。
支持艺术创作生产机制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 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政策措施是支持艺术创作生产的重要手段。 今年2月16日,国家艺术基金发布2015年度资助项目申报指南,面向全社会受理“舞台艺术创作”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 “传播交流推广” 和“艺术人才培养” 资助项目申报。 “从目前已经申报的项目看, 与去年相比, 申报项目策划、 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充分体现了国家水准 、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全国艺术创作健康有序、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区市制定了扶持艺术创作生产的政策措施,涉及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演出补贴、评奖评优、 戏曲传承等多个方面。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艺术创作工作,今年4月初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主持召开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调研了解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并作出安排部署。湖南设立了文化艺术基金,金额达5000万元;省财政安排艺术创作专项扶持资金1500万元。北京市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艺术政策体系,涵盖创作资金扶持、 演出补贴、低票价补贴、地方戏曲扶持、剧场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 扶持对象涵盖国有院团与民营院团、本地院团与外地院团。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江苏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每年安排4000万元,扶持舞台艺术创作;今年,江苏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共同出台《关于加大资金投入繁荣美术创作的意见》,为美术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筹备工作的通知》,从精品创作、场馆建设、组织领导、宣传推广等方面对艺术节筹备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十一艺节”为契机推动陕西省艺术创作。
文艺院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创作机制。例如,2015年,北京京剧院通过“小剧场京剧”《碾玉观音》试点实行“京剧合伙人”模式:剧院内部参与《碾玉观音》创作的人员,主创及主要演员、演奏员依据贡献程度入股。剧目投入市场后,所有成员全部报酬从票房中获得,参创人员自负盈亏。
中直院团把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作为剧院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2014年,国家话剧院引进英国国家剧院著名舞台剧《战马》制作中文版, 首次引入“戏剧发行”的模式, 以众筹等方式推出“战马消费券”,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累计募集金额达320余万元。 中央歌剧院改革艺术生产方式,实行剧组制和全员聘任制,打造百人乐团、百人合唱团两支专业队伍,在分配上向艺术骨干倾斜,形成强大的艺术生产能力;成立国内首个数字舞台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发出一套文艺演出前期可视化创排演系统,提高了排演效率,今年将上演两部原创歌剧《北川兰辉》、《太行情歌》。中央民族乐团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大胆创新,突破民乐常规演出模式,第一次让演奏家参与到剧情的发展中来,同时,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努力开拓演出市场。自首演以来,该剧已在北京、上海、 兰州、长沙、大连和我国台湾地区演出44场,演出收入达2241万元,纯利润435万元,观众达10万人次,其中年轻观众占了很大比例,有力促进了当代民族音乐的普及和传承。
清风拂面,百花争妍。正是这一系列可喜变化,见证和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各自的创造性劳动,为推动文艺创作跨越“高原”、攀登“高峰”不懈努力。
2015-05-20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