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迅猛,在多方努力下逐渐受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昨天,第二届曹禺国际戏剧节期间一场名为“小剧场戏剧的尴尬与美好”的论坛在津举行,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小剧场戏剧发展“支招”。
北京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首先对天津大剧院坚持小剧场戏剧演出的举措表示了肯定:“由民营剧院做这样大规模的全年的小剧场的展演,并且是各种类型的,各种形式的,国内国外的,各种力量的,比如有国家剧院的,有民营的,还有学校艺术院校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剧场做的剧目,这当中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理想,也体现了一种勇敢坚定文化的追求。我认为对于天津城市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从今天大的战略角度、文化战略角度来看也是顺应潮流的。”
著名编剧万方表示,作为创作者,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戏能够有人看。“我觉得小剧场的好,在于它小,在于人数有限。我以前写电视剧,写电视剧不可能你的题材由你作主,那是不可能的,你想说什么不重要,你要去迎合所有的观众, 各个层次的。 你要让他们喜欢,所以你不可能把自己真心的东西全部掏出来,你必须去妥协,这个是电视剧包括电影必须要去做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违背创作者的意愿。小剧场的不同就是在于小,小剧场的戏剧就是一个小众的艺术,这个就是最大的好处。我就是我,我所说的不是我个人,包括所有的创作者,就是我们。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参与到演出,这个就是小剧场戏剧最重要的地方。”
目前,小剧场戏剧发展迅猛,但数量猛增的同时,“量中求质”又成了新的课题。万方说:“这不光是指演出,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包括我自己的创作也是从量中求质。我是50岁之后采写话剧的,在这之前我写过影视剧、小说,从来没有触碰话剧,在我感觉50岁之前的写作就是量的体现;到了50岁以后我就觉得我想求点质了,这个就是戏剧,要写点好东西,就是自己真想表达的。小剧场戏剧美好就是能够让创作者真正发挥自己,并且找到跟自己最知心的观众。当然尴尬也有很多,包括资金、场地、剧场。再有就是一个质的问题,质也是一个尴尬,因为有很多的演出,但是未必都是很好的演出,这些都是要面对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在有了量之后,质是一个自然会生长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从量中生产出来的东西。”
作为一个戏剧人,万方说自己非常羡慕天津的观众,“对于戏剧的热爱或兴趣就是从看开始的,我就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开始看戏,自然而然产生兴趣,很简单的道理。我特别羡慕天津观众,可以有这么低的票价,这在北京是很难的。”
2015-03-2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