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文化2014:非遗保护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2014年8月,苏绣、徐州香包、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等项目的传承人于青奥会举办期间在南京博物院大秀绝技;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剪纸、雕漆、景泰蓝等非遗项目亮相颐和园、国家会议中心……非遗为何会频频在国际重大活动中亮相,回顾2014年的非遗保护工作便会找到答案。
  2014年,人们保护非遗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遗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它们的多样化展示,可以为重要的国际性活动赋予鲜明的中国印记,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非遗走进当代百姓的生活。
  加强代表性项目管理建设非遗保护利用设施
  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评审与正式公布,无疑是2014年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展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典范的孟母教子传说,传达中华民族知音文化的伯牙子期传说……许多反映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农耕文明和民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非遗项目榜上有名。
  据参与评审的专家透露,第四批非遗名录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强调科学保护、弘扬民族优秀非遗项目。虽然此批名录最终公布的入选项目比前三批都少,但评审要求越来越高,入选的项目要能充分体现代表性项目所应具备的文化内涵。
  为加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2014年3月, 文化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和重新认定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 决定对鼓舞(花钹大鼓)等12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进行调整和重新认定。 从2012年开始, 文化部就启动并实施了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动态化管理。2013年初首次下发了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调整和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 对433个第一、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和重新认定。加上本次,目前文化部共计已对554家项目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和重新认定,其中由于履责不力、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不具备履责能力和条件等原因而进行实质性变更的有300余家。 此次调整和重新认定工作标志着文化部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动态化管理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
  无论是新一批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还是对项目保护单位的调整,两项工作的推进都强调了对代表性项目管理工作的强化。 严格地把控“入口”与动态化地“退出” 管理机制将更有利于督促和推进对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此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精神,文化部非遗司还重点起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据悉,目前该《办法》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在传承人的评选方面,2014年,一些地区推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2014年12月,在浙江省温州市公布的第三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群体名单中,10个代表性传承团体、18个代表性传承群体首次得到官方认可。这是国内率先将非遗传承由个体概念扩展至团体和群体的一次地区性实践,这种遵循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缺少非遗传承展示场所一直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一块短板。2014年,在各方的积极争取下,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 文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一批具有较好传承潜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但目前面临一定突出困难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被选拔出来并给予了支持,以改善其保护、传承、利用的设施条件,促进保护传承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经组织专家评审,国家发改委将96个建设项目纳入“十二五”时期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储备库,并下达了2014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2.099亿元,对河北、山西、西藏、内蒙古等21个省区的30个非遗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补助。 专家指出,对于非遗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设就是为非遗找到扎根人们生活的土壤,让非遗活动更加生活化、常态化,让非遗保护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生效应。
生产性保护有效推进社会参与意识更强
  2014年, 生产性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无论是政府、学界, 还是传承人、商家都更为关注非遗产品的应用、设计,许多极富创意的非遗产品、衍生品已走进百姓生活。
  2014年10月10日,由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省文化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山东济南开幕。 博览会以“非遗: 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突出展示了许多非遗衍生品。重庆壹秋堂推出的夏布围巾、桌旗、笔记本,陕西宝鸡传承人薛亚兵以社火脸谱为元素制作的文化衫等均受到了观众的青睐。
  对于非遗的挖掘整理、研究设计, 学界一直不遗余力, 为各地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2014年,这种科学的合作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14年7月,为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密集的优势, 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了南京大学等14家单位为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此外,江苏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省雷山县还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由美院的师生赴雷山采风,在对其非遗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后,设计出苗族银饰、苗族服饰等作品提供给雷山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再由其制作出成品。这种合作不仅让师生们汲取了创作灵感、让传承人富了口袋,也让苗族文化走出了大山。在此方面还有西藏林芝地区的探索也值得一提,为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一个由设计师组成的学术团队,为林芝地区传统工艺项目提供了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不失文化情怀的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使当地民众在不脱离日常生活的状态下从事非遗产品生产,自主性很强,实现了非遗传承与遗产所有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紧密结合。
  2014年,社会各方力量主动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更强,民间组织、志愿者社团活动更为活跃。 2014年6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除汪世瑜等60位杰出的非遗传承人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外,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获得首次设立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这一奖项的设立,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保护非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走进国际视野展示中华文化
  在过去的一年里,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各类国际性重大活动和会议中崭露头角,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4年4月于北京举行的“2014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2014年9月在陕西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重要的国际文化活动中,非遗展览作为“打头阵”的文化交流活动备受关注。南京青奥会期间,中国文化小屋在青奥村内最早对外开放,屋内不仅有剪纸、篆刻、泥人面塑、戏剧脸谱绘制等现场展示,还有古筝演奏、京剧演出等,精彩的活动让各国代表赞不绝口。北京APEC会议期间,主办方在人民大会堂、颐和园、首都博物馆等都设有非遗展台,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让外宾直观地体验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014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活动中,非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太极、书法培训受热捧,中国传统年节、民俗活动得到了广泛传播。
  2014年6月25日,第48届美国史密森民俗节在华盛顿开幕。 中国首次以主宾国的身份参加并举办“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主题活动,超过100万民众到场参观。这是近年来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 级别最高的民俗艺术对外交流活动。108位民间艺术家作品的集中展示,让美国观众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014年11月28日,“历届首尔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书法展”在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览展出了近40幅文化中心书法班学员的精品之作,充分展示了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历届书法学员的风采。
  2014年是文化部“欢乐春节”活动举办五周年。 在2014年新春佳节期间, 共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1个城市,累计开展各类春节文化活动570起,现场参与观众逾7000万人次。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气氛。
规范区域性整体保护 探索总结科学保护经验
  区域性整体保护,是指从保护区特定文化形态的全局角度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色与作用,将人、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就是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工作的一种实践探索,自2007年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已走过了8个年头。2014年, 又批复设立了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截至目前,共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次非遗保护实践 , 并没有十分充足的国际经验可供借鉴,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基于传统与现实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摸索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比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自设立以来, 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福建省文化厅编制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于2014年4月正式公布实施。 在深入调研和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福建分两批公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41个示范点和9个示范园区,引导和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
  河北、 江苏等地分别设立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行总结了一些经验。截至目前,河北省共设立了1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保护区需要对区域内的非遗项目、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事项以及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性保护,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分工配合。比如,河北井陉太行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地处山区,历史上遗留了许多与火有关的非遗项目,如每年正月举行“老虎火”民俗烟火表演等。但举行这一活动与当地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条例相违背,为此文化部门积极协调公安部门等部门对这项传统民俗活动的举行给予支持,对此类问题给予了动态性的协调管理。
  实验区的设立在维护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完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推进过程当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实验区由于缺乏顶层设计, 组织与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致使实验区建设发展迟缓。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2014年,文化部以课题研究形式委托专家起草了关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评估办法,以便正确指导和规范实验区的各项工作。
  2014非遗大事记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 “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
  ◆1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在北京石景山体育馆举办。
  ◆3月,文化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和重新认定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的通知》, 对鼓舞(花钹大鼓)等12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进行调整和重新认定。
  ◆4月, 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示,59家企业和单位入选。 至此, 文化部共命名了两批100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各地以“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为主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其中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非遗司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举行;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发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网络答题”活动。
  ◆6月至7月,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版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10月,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山东济南举办,博览会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 共有700多个非遗项目参展,其间还举行了非遗产品交易、创意衍生品和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等活动,展现全国非遗保护成果。
  ◆11月,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公布。

                                     2015-01-12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