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河西·乌海区域联动 助推公共文化发展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河西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海河西岸的一颗明珠, 一个有着优美生态环境、浓郁文化氛围 、繁华商贸设施的花园城区。如今这一天津市级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创意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城区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渤海之滨。
  乌海市围绕“一个中心(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两个转型(加快推进经济和城市转型),三个率先(率先实现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个乌海(富裕乌海、宜居乌海、美丽乌海、和谐乌海、幸福乌海)”发展战略,以广场文化艺术节、群星艺术大赛、天一剧场等八项文化惠民品牌为抓手,不断丰富文化惠民内容,拓展文化惠民渠道,打造文化繁荣风景线。
  河西区以打造西岸艺术节、社区文化擂台赛、文化志愿服务等西岸文化品牌为特色,不断将各类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
  乌海到河西,大约1200公里的距离。
  2013年,河西区荣获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乌海市“书法五进”(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军营)工作模式荣获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由此拉近了两地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距离。
  2011年8月下旬,为提高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质量,促进区域公共文化融合发展 ,河西区结合实际和创建工作需要,响应文化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号召,开展了文化志愿者赴乌海市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河西区的书法家、群众文化精品团队——西岸文化艺术团的文化志愿者们走进乌海,与当地书法家、文艺工作者开展书法笔会、演出等活动,区域联动推动了两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走进书法之城
  八月下旬的内蒙古乌海,风和日丽 ,秋高气爽。8月22日上午,作为此次“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重要活动之一,“翰墨知音 天津·河西——内蒙古·乌海”书法交流展在乌海市书画院举行。
  “春雨工程”是文化部与中央文明办共同实施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是“春雨工程”的内容之一,通过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系列活动,丰富和活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书法交流展是两地文化交流的第一板块。乌海市各级书协的会员和书法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来,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了两地老、中、青书法家的100多幅作品,真、草、隶、篆、行俱全 。参展作品将两地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其中,使民族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河西区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田树仁介绍,为了这次展览,区书协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精心准备,筹集作品,一些老书法家在家人生病的情况下,依然认真投入到创作中,让年轻的书法家们很受鼓舞,激励他们创作好作品。对于乌海的书法作品,他觉得非常富有创作感,形式丰富。乌海用二十年打造中国书法城,对书法的重视可见一斑,值得河西区借鉴。河西区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窦宝铁表示,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河西区带到乌海的楹联书法作品都是书法家们新近创作的,用线条表达一种认知,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美丽天津建设为主题,用书法讴歌伟大时代,表达了书法家们参与美丽河西、首善之区建设的热情。乌海市海勃湾区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海勃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王卫平说,两地的书法作品风格不一,既有传承也有创新,河西区的书法作品展示了大城市的风范。看过展览后,当地书法家们对河西的作品从技法和内容形式上都给予了肯定,认为这样的交流对两地的书法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直以来,乌海市、河西区对书法艺术积极开展研究和探索。1991年乌海市政府提出了创建书法城的决定。2008年,乌海市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城”。乌海市50万人口,学习、练习书法的爱好者有5万人 。乌海市坚持书法普及教育从娃娃抓起,全市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创建了师范附小少儿书法艺术基地、少年宫少儿书法教育基地,民办少儿书法教育机构十几所,并以多种形式开展少儿书法笔会或书法展。女子书协、老年书协、硬笔书协、市领导干部书法学习小组成为书法城建设的新亮点。全市共有中国书协会员23人、自治区书协会员120人,2011年该市又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名城”命名,书法文化已成为乌海人的精神家园 。同时“中国书法城·乌海”也被自治区评为十大文化品牌之一,地区特色文化品牌初步形成。河西区书法爱好者众多,2009年成立了书法家协会,现有国家级会员37人,市级会员100余人。协会积极发挥组织、协调、联络和服务作用 ,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在振奋河西人的精神、展现河西区的亮点、打造河西区的文化品牌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主题性活动,建立书法创作基地,定期开展活动,为繁荣河西的书法事业、为加快河西多元文化城区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0年,河西书协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家进万家”先进单位。河西区还率先在天津市开设区本课程——书法课,将书法纳入各小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书法交流展之后,两地书法家进行了书法艺术研讨、书法笔会。两地书法家就书法文化、书法创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探讨,并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特色。在书法笔会上,两地书法家纷纷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幅幅寓意美好的书法作品。书法家窦宝铁即兴创作书写了“书法名城乌海 文明首善河西”。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秘书长张少文师承著名书法家孙伯翔先生,专攻魏碑、兼习行草,书风雄浑,自成一派。孙伯翔曾这样评价张少文的书法作品 :“师法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以大璞不雕、简静遒劲见长,平中寓奇,似静亦动 ,大巧若拙。”笔会中,他的身边围着很多乌海的年轻书法家,关注他的一笔一画。对于年轻人,张少文毫不保留,反复讲解用墨、笔法、结构等。“张老师把动作分解,为我们一一演示,让我们很受益,希望能经常有这样的交流。”一位年轻的女书法家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两地书法家表示,这样的交流很有必要,能够取长补短,因为两地的风格不同,更能学习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提高城市的品位。
  文艺演出
  彰显地域特色
  弘扬时代精神
  8月22日晚八点 ,乌海市天一剧场。乌海市歌舞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精品歌舞演出月——自由人乐队激情夏日演奏会拉开帷幕。《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书写新乌海》、《大美乌海》、《我的根在草原》……一首首激昂奋进、优美动听的乐曲在这里响起。演奏会精心挑选了乐队的经典原创曲目以及《木棉花的眼睛》、《卷珠帘》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遍街头巷尾的流行金曲及配乐。电钢琴、电吉他、架子鼓等乐器的加入,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对于河西区文化馆的文艺干部们更是一次震撼。声乐干部张丽娟看完演出后,表示很受启发,“他们的乐队结合了很多新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以后在节目编排上也要做到更加多样化。”
  天一剧场文化惠民大舞台是当地的文化品牌,全年免费演出11场,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河西区在文化惠民上同样可圈可点 ,每年“西岸风”文化惠民演出活动都在300场以上,今年更是以“文化365 ,快乐在河西”为主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截至目前,各类演出、展览等活动已达1600余场。
  在乌海的两天多时间里,两地的文艺工作者共进行了三场演出交流,乌海市歌舞团准备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活力四射、热情奔放的形式带给河西文艺工作者一种新的认知。在牧区的交流演出中,悠扬的马头琴、高亢的蒙古歌曲让河西文化工作者感受着草原风情;河西人带去的快板、数来宝等节目同样给当地带去了一种耳目一新之感。最后一场演出 ,乌海和河西两地的文艺工作者联袂奉献精彩 。乌海市歌舞团表演了原创歌曲《好美一座城》和原创舞蹈《书城墨韵》等具有乌海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 , 河西区文化馆的文艺骨干们奉献了相声、琵琶 、拉丁舞、民乐合奏等多种形式的节目。演出结束后,乌海观众表示 ,很高兴看到这样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形式很新颖,是一次难得的精神和艺术享受,希望两地能有更多的机会共同演出。
  区文化馆馆长刘琴介绍说 :“为了此次与乌海文化交流,馆里积极创编了新节目 ,我们和乌海的节目有区别,文化干部来交流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下一步我们会进行专题研讨,吸收乌海的一些可贵经验,创编更多好的节目,更好地丰富河西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4-08-29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