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走出侗乡 首进天津“春夏秋冬”中的侗族大歌

 
     
  

  马年春晚小彩旗用连续4小时的旋转象征了四季的轮回,而2月16日的天津音乐厅,二十名来自贵州侗乡黎平县的艺术家们将用侗族大歌演绎他们心中别样的春夏秋冬。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 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这次来津的艺术家们均来自贵州黎平县岩洞农民侗族大歌演艺社,而黎平县则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侗族大歌”的原产地之一。1952年,独具慧眼的中国著名音乐家萧家驹、薛良等人在黎平参加土改时,意外地发现了侗族大歌,因而否定了西方音乐界关于“中国没有多声部民间合唱音乐”的论断。随后,侗族大歌开始走出侗乡,唱进省城、京城并走出国门。
  这台以 “侗族大歌”命名的侗族音乐会, 将通过“布谷崔春”、“夏蝉鸣唱”、“秋蝉思偶”、“冬日欢歌”四个乐章表现侗族一年四季的劳动、爱情及歌唱艺术。其中以迷人的侗族大歌为主要内容,辅以侗族地区流行的各种侗族民歌, 包括各种类型的侗族大歌、 拦路歌、坐夜歌、酒歌、大琵琶歌、小琵琶歌、牛腿琴歌、河歌、上山歌、踩堂歌、侗戏歌等。演出形式以唱为主,讲唱结合,边唱边讲。
                                    2014-02-09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