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来津参加“今晚·海外华文传媒峰会”的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来津参加第四届“今晚·海外华文传媒峰会”的代表,昨(13日)天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研究院亲切接见了大家,并详细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海外华文媒体携起手来,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近二十位论坛代表首先参观了研究院内的几个博物馆。其中二楼的北洋美术馆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对非遗抢救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冯骥才告诉大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项目,依靠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中国木版年画的产地和传承人,已经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完成了22卷本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集成》和14卷本的传承人口述史。“这是历史上首次对中国木版年画进行的大规模、全方位、地毯式的田野调查,为中国木版年画留下了一份翔实的文化档案”。
  参观代表对冯骥才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所做的事情赞叹不已 。“ 我们都很关注冯骥才主持的这项浩大的工程,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走进这里真切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迷人魅力”。
  天大冯骥才研究院三楼大树画馆,展出的是冯骥才在文学、美术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冯骥才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在这个馆内,冯骥才的话题还是离不开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在一本展出的《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抢救普查集成·贵州卷》前,冯骥才提到了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状况。“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法国老太太来到贵阳住了下来,她花钱让人到少数民族地区,专门收一些老人留下的苗族妇女的精美服装和首饰,然后把它们分别记录、打包,运回自己的国家去,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只是一个贵州,只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抢救工作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冯骥才告诉大家,随着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的顺利完成,接下去将是对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一次大普查,而关于中国民间文学的抢救已经有了初步结果。“我们目前掌握的民间文学总共为八亿四千万字,已经全部输入数据库妥善保存,出版方面要完成总共5000本的一个集成,我们有雄心壮志将这项工作全部完成。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向世界各大博物馆赠送这套民间文学集成,如果他们没有一间足够大的屋子,是根本放不下这套集成的。”
  在研究院图书馆内,冯骥才与来访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进行了座谈。大家最为感兴趣的就是,主持全国非遗抢救工作的同时,冯骥才如何有时间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也是我感到非常矛盾的事情。有的时候在进行田野调查的路上,小说人物的一些灵感就会闪现出来,我很想有一段完整时间来完成创作。然而另一方面,我们正在着手的古村落调查中,发现它的消失速度是惊人的,我们的抢救工作不能有一丝松懈。现在用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时间少了,但让中国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下去,个人的一点遗憾又算得了什么。”冯骥才的讲话赢得全体代表的热烈掌声,纷纷与冯骥才合影留念,表示将依靠各自媒体力量,一起携手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3-07-15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