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日晚,蒙古国国家民族交响乐团来内蒙古演出。 整整150分钟的时间里,来自蒙古国的120余味艺术家们为中国观众带来一场“蒙味十足”的交响音乐会。
演出一开场,乐团成员们身着传统民族服饰,戴着高高尖尖的帽子,脚蹬马靴,怀抱乐器鱼贯入场。有的乐器上还被系上了哈达。不得不说的是,演出过程中,团员们一共换了两身衣服。上半场是洁白的蒙古袍子,下半场换成了宝蓝色的蒙古袍子,象征着蒙古文化中的蓝天白云。
记者在现场发现, 该乐团与其他国家的交响乐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乐器。 像大提琴、钢琴等难觅其踪。在最靠近观众的头两排乐手手中全部都是马头琴,在舞台右侧后方, 则是站着拉“巨型马头琴”(与大提琴个头差不多)的乐手们,乐团的后排则还有其他民族乐器。
青·巴特尔(音译)在蒙古国交响乐团已经六年了,牛角号是他的拿手乐器。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蒙古国交响乐团与其他国家的乐团有很大区别,我们大部分的演奏乐器都是“特色”,别的国家都没有的。
像在现场演绎的蒙古国著名交响乐曲《大迁徙》中,使用了马头琴、长调、呼麦、潮尔、吹胡、舌胡、伊克勒、鹿哨等民族乐器,在配合以自十三世纪就形成的合奏传统,把观众一下子就带到了厚重的蒙古历史中。
演出进行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曲曲都荡漾在马头琴的悠扬旋律中。除了《我的故乡,我的骏马》、《苏醒的草原》、《美丽的家园》等优秀的蒙古国本土优秀交响乐曲外,不少中外经典都被改编成马头琴的版本。像马头琴版本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斯维里多夫的《三套马车》、还有中国经典《蝴蝶双飞》等曲目,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在演绎舒伯特的《圣母颂》时,竟然是以马头琴为背景,用呼麦“呼”出来的,令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的声音别的乐器是不能仿制的代替的,马头琴的声音是表达蒙古人的内心世界,那么多的曲子都是传载着蒙古人的内心文化。”观众宝荣激动地告诉记者。
2013-07-02
(新闻来源:文化传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