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两岸故宫博物院交流渠道十分畅通

 
  

  “将第一张首日封寄给冯明珠院长,难道还有比这更富有纪念意义的选择吗?”在18日——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正式面向广大游客开通邮政服务。在当日的开通仪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将第一张加盖了“故宫博物院”邮戳的首日封,寄给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
  为何选择将第一张首日封寄往台北?单霁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明信片、首日封等邮品是亲朋家人之间保持联系、沟通感情、 保存记忆的载体。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同根同源,原本一家。 北京故宫开通邮政服务,让他很自然就想到了海峡对岸的故宫同仁,也唤起了不久前到台北故宫访问时受到冯明珠院长热情接待的美好记忆,“通过这张首日封,架设一道友谊的桥梁,传递真诚的祝福,也珍藏美好的记忆,并激发文化创造力,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近几年来,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得到很大发展,由过去学者个体交流发展到文献、文物、展览、出版、文化产品等各领域的交流,加强了两岸故宫的联系, 填补了交流空白。2009年2月,台北故宫时任周功鑫院长60年来首次率团访问北京故宫,在北京故宫实现了两院院长的首次聚首。随后,双方经过友好坦诚的会谈和充分的沟通,初步达成两岸故宫建立合作、展览交流机制等八项共识。
  “少了寒暄, 多了心照不宣”——今年1月,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访问北京故宫时,单霁翔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彼此见面时的感受。期间他们一起观看了由北京故宫员工自编、自演的表现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的话剧《海棠依旧》,重温了战争年代老“故宫人”为守护国宝付出心血与汗水的艰辛岁月。大时代变迁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两岸故宫“掌门人”都为之动容,共同的故宫情怀让彼此有了进一步合作的感情基础,随后他们用了两个小时谈了下一步合作的许多事项。
  4月中下旬,首次以故宫博物院院长身份赴台的单霁翔回访台北故宫, 并以“亲戚之间的回访”来形容台湾的5天参观访问,“串串门、聊聊天,一起规划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表示,北京故宫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与重视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就在这次访问中,两位院长确定了为今年10月“乾隆皇帝的艺术品位特展”北京故宫将向台北故宫出借的42套(45件)珍贵文物的最终名单,包括书画、陶瓷、漆器、玉器等门类,将对诠释展览主题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其中有英国18世纪铜镀金转水法人物马驮座钟、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轴”(那罗延窟本)和圆明园铜版画四开(海晏堂)等名品;还有一幅长60米的乾隆南巡图。对于出借藏品,单霁翔坦言“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据记者了解,这是两岸故宫自2009年达成合作交流共识以来的第四次展览合作,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并且此次展览是两岸故宫第一次没有第三家博物馆参与的合作。
  针对目前台北故宫的文物不能到大陆展出,单霁翔直言“是一个遗憾,尤其是对于深化博物馆交流方面。但这不是两个博物院层面上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他表示,双方目前保持着十分畅通的交流渠道,可以通过及时沟通来确定合作内容。未来双方将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扩大双向、常态的交流与合作。

                                       2013-05-21
                                    (新闻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