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八届艺海流金——走近敦煌”大型对港澳文化交流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第二届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论坛于7月21日举行。 近百名来自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文化艺术界人士齐聚嘉峪关下,围绕“从丝绸之路谈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一主题,交流观点,分享共识。
在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的主持下, 论坛进行得十分热烈。 文化部港澳港澳台办公室主任侯湘华首先致辞,她表示,正是一次次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才孕育出贯穿“丝绸之路”的璀璨文明。而在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显得更为重要。她非常希望倾听在座的各位内地与港澳文化界的精英人士就如何加强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与发展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
在侯湘华主任的号召下,与会嘉宾纷纷从自身经验或关注的问题出发,围绕主题,积极发言,或是从实践谈起,介绍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文化传播的经验与方法;或是从学术角度出发,畅谈丝绸之路对于中西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香港艺术馆总馆长谭美儿结合艺术馆的展览实例,与大家分享了博物馆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的经验。谭美儿提出,博物馆在当今社会要更好地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就必须配合时代需要,通过创新策展理念、拓展教育方式等途径来延伸博物馆的功能。谭美儿表示,本次“艺海流金”活动让她对甘肃这个文化大省有了切身的了解,期待在博物馆管理、策展理念和展览技术方面能与甘肃开展合作,共同研究。
澳门艺术史学者陈继春则从比较敦煌与澳门这两个“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出发,提出敦煌与澳门有着多元文化、宗教共存的共性,在不同时空中的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这对当今文化发展也有启示性的作用,即要继续保持多元信仰,发掘文化底蕴;注重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的结合推广,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文化艺术推广方面的专业人才。
香港作词与作曲家协会主席陈永华独辟蹊径,通过搜罗比较了一批古今中外以丝绸之路为主题,或从中吸取灵感的作品,阐述了丝路文化对音乐创作的启示。他说,丝绸之路文化是传统与创新相融的典范,正不断以新的方式、新的表现重生。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及其预防性保护。目前,在敦煌的保护方面,研究所与香港已有了广泛的合作,在香港成立了敦煌之友有限公司,为敦煌艺术的保护、数字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募集资金;与香港城市大学就数字化建模展开合作。他期待通过内地与港澳的文化合作,共同为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与弘扬做出贡献。而中央芭蕾舞团年轻的编导费波从自身的经历说起,介绍了中芭与港澳地区的交流情况。
陈履生副馆长在最后的总结中表示, 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 它们在文化交流与交融过程中,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化的未来具有深刻的影响。而在21世纪,只有不断地交流交融,文化才能有强劲的推动力。 尽管在座各位领域不同、学派各异,但大家互相尊重、彼此欣赏, 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为建设一个强大的文化中国而共同努力。
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论坛去年首次被引入“艺海流金”活动版块, 秉承“以文化促进交流、 以交流凝聚共识”的活动宗旨,通过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文化界人士的主题交流,分享共识、加深了解、探讨合作,为如何更好地发展、传播与推广中华文化建言献策。
2012-07-24
(新闻来源:文化传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