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进入佳境的新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回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方兴未艾,几代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者辛勤耕耘、开拓进取,让新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崭新局面。如今,中国文化从容、自信地参与到中外交往当中,并且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恢复发展 渠道拓宽
  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可视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全面恢复和新发展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外文化交流的大门重新打开,交流项目迅速增加,人员往来日益频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文化交流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也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催生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新体制、新形式、新格局,促进了文化交流的迅速全面恢复。
  伴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新启动,世界各国纷纷主动找上门来。同时,国内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对外文化交往的积极性也一下子释放出来,争相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1966年前,中国派出和接待的各种文化艺术团体平均每年仅百余起、 500多人次,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头10年里,仅经文化部办理的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就达到7500余起、6万多人次。
  商业性交流项目的出现和国际性文化艺术节的建立,是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思想解放的两大成果,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79年,第一个派出的广东粤剧团赴香港有偿演出,终结了文化交流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历史。一花引来百花开,第二年便有20多个商演项目派出。到上世纪80年代末,商业性交流已发展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之一。1984年创办的潍坊国际风筝节结束了我国没有国际性文化节的历史。以此为起点,各种各样的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办,成为上世纪80年代多边形式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
  承上启下 水平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国内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市场的扩大,为对外文化交流增加了新的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以更加活跃的姿态进入了新时期第二个快速发展的10年,多边文化交流和商业文化交流得到更加迅速广泛的发展。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以多元交汇的方式和坚强自信的姿态,进一步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更好地发挥着文化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对国际文化市场的参与程度大幅提高,不但派出的有偿和商业交流项目成倍增加,而且引进的有偿和商业交流项目也日益增多。文化产业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商业性文化交流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因为经济上的收入不仅大大提高了国内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此类交流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国外的演出经纪商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保证商演或商展成功,也会想方设法扩大对中国文化的宣传。这都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量举办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和艺术比赛。到了90年代,则已经从数量增加转变为质量提升。优胜劣汰的结果导致有些停办,有些像上海国际艺术节、吴桥国际杂技节、北京国际合唱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等成为著名的国际文化交流品牌,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由中国作为东道主举办的国际文化论坛、会议等也越来越多,有些已成为定期举办的多边文化交流盛会。同时,中国派遣文化艺术团组参加外国举办的国际性文化艺术节和比赛日趋频繁,且屡获大奖。到80年代末,中国加入的国际文化组织已多达20多个,每年举办或参加的国际艺术节、研讨会、博览会、比赛等多边文化活动超过50个。
  全面繁荣 创新开拓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中国经济更深入广泛地融入全球化,对外文化交流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为了适应国际文化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就必须整合文化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以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对外文化交流联合企业(集团公司)纷纷成立,综合性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也频频举办。由此,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向着更深、更广、更高的层次迈进和攀升,又出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与开拓。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派出的文化交流项目还大都是单个团组或个人分散活动, 难以形成整体规模效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团组合、整体派遣能力不断提高,带动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化能力显著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为密切配合国家领导人出访等重大外交活动,派遣众多各类文化团组和展览进行大规模、 长时间的展演活动;以双边协议的形式,与外国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或联欢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联合数十乃至上百的文化艺术项目和团体,连续进行大规模的会演、汇展。这对促进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外国建立中国文化中心,宣传介绍中国文化、促进当地人民了解中国,是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来的。但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才在毛里求斯和贝宁两国建立中心试点。进入90年代,随着条件的日渐成熟,中国启动了在更多国家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计划。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11年底,已分别在开罗、巴黎、马耳他、柏林、首尔、东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等地增设了中国文化中心。此外,中外还联手在大学校园内建立孔子学院,开展以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设,成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必将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开拓和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

                                      2012-02-29
                                   (新闻来源:文化传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