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中澳文化交流成果颇丰 艺术合作求同存异

 
  

  “我们很熟悉,却又很陌生”一位在华的澳大利亚人描述道,“很多中国人对澳大利亚的印象停留在袋鼠、考拉和悉尼歌剧院上,一些澳大利亚人谈起中国也总是重复着熊猫、长城和中国功夫。”
  “两国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举办了澳大利亚文化年这个项目。 明年正值中澳两国建交40周年,第五届澳大利亚文学周也将在中国举办,还有一系列的文化交流项目在紧锣密鼓的计划中。”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参赞陈紫霞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
  “中国澳大利亚文化年从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在中国的33个城市举办了200多场文化艺术活动。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体会到中澳的文化合作是至关重要也是持久发展的。中澳两国文化历史底蕴丰厚,两国的艺术家也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合作来帮助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对方。”陈紫霞说。
  谈到去年中澳领导人共同观看的一场演出,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由澳大利亚歌剧艺术家和中国京、昆名角联袂呈现的,陈紫霞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时的彩排场景:“澳洲歌剧通常是不用麦克风并且在演出时经常走动,互动也比较多,但是京剧一般在演唱时位置比较固定,互动也较少,这样的合作看起来很难。但是两国的演员都深入了解了对方的艺术情感并加以沟通,融合了差异,取得了圆满成功。”
  越来越多的中澳文化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还为中国打开了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扇窗。陈紫霞感受到,澳大利亚可以成为中国走向世界文化的一个起点。比如中国可以通过和澳大利亚共同制作的《寻龙夺宝》和《幸福卡片》,找到西方拍摄电影的思路。
  近年来,两国民间的艺术互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熟悉澳大利亚并喜爱澳大利亚文化,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澳大利亚视觉艺术家凯瑟琳·尼尔森曾参与电影视觉合成工作12年,参与制作了许多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包括《红磨坊》《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 《澳大利亚》等。她周六在北京798艺术空间的个人艺术展――《未来的回忆》吸引了上百名中国观众。
  从事法律工作的邢贝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这次慕名来参观画展,感慨颇多:“在澳大利亚艺术家眼中,地球的美是可以通过自然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这让我受益良多。”
  《未来的回忆》系列作品共有20幅描绘浮动世界的作品,每一幅都是由数千个细节天衣无缝地拼接而成。尼尔森结合了所学的视觉特效技术和传统的绘画技法, 并结合自己的摄影爱好, 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手法。
  在中国人民大学,几位从事澳大利亚研究的学者和一群热爱澳大利亚文化的学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澳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据人大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先教授介绍,自2001年以来,他们每年都举办澳大利亚文化周活动,帮助校园里的年轻人了解澳大利亚。
  去年秋天,带着对未知的好奇,刚刚进入人大外国语学院学习的杨文静成为了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一名新成员。在张勇先教授的带领下,杨文静和同学们一步一步“揭开澳大利亚的神秘面纱”。
  杨文静告诉记者, 在中心,经常有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 作家和同学们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文学研讨、 知识竞赛和参观访问等,同学们感受到澳大利亚丰富多彩的文化, 并将这种了解传递给更多的人。


                                      2011-12-01
                                       (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