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十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评奖部分省市征稿工作会4月27日在东丽区召开。 市群艺馆馆长李治邦、东丽区文广局局长张耀国、东丽区文广局副局长孟广喜、文艺报专题部主任余义林等出席会议。来自宁夏、广东、贵州、青海、甘肃等文学强省的群艺馆馆长、刊物主编、文学工作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市群艺馆副馆长刘新森主持。
会上, 首先由市群艺馆调研编辑文学部主任邢晓阳介绍本次评奖的征稿细则。 东丽区文广局局长张耀国介绍了东丽区与“文化杯”十多年合作的经验和成果,他说特别要感谢市文广局、市群艺馆的信任和厚爱,东丽区举办“文化杯”文学评奖活动十余年来,文学成果丰硕,今年还将设立东丽区文学评奖,以进一步促进本区文学事业的发展。他还表示,“文化杯”评奖活动日益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投入也连年增加,东丽区有信心把这一全国公共文化示范项目继续做大。
来自全国各文学强省的群艺馆馆长、刊物主编、文学工作负责人也纷纷发言。来自青海、宁夏的代表提出了群众文学发展正被不断边缘化的问题,尤其是群艺馆的群众文化刊物上留给业余创作者的版面越来越少,基层群众文学的创作辅导和组织工作几乎处于停摆状态。来自贵州的代表介绍了过去贵州文学发展的繁盛,群众文学刊物《苗铃》曾经肩负着发掘创作新人的任务,向全国知名文学刊物推送了大量创作人才,很多人现已成为知名作家。可近些年随着刊物的停办,红火局面已经不在。他们十分欣喜得知天津还能把群众文学工作做得这么好,文学就应该是群众的文学,必须坚守好这个平台,他们也愿意为此共同努力,并表示回去后将重新组织群众文学创作队伍,让贵州的群众文学创作重新红火起来。
甘肃省群艺馆调研部主任刘鸿则介绍了连续3年参与“文化杯”评奖活动的感受。 她说, 通过3年的接触、认识、走近、了解“文化杯“,甘肃的群众文学工作也真正受益于“文化杯”。第一,“文化杯”促进了甘肃文学的发展。甘肃作者参与“文化杯”评奖活动获奖后,激励了一大批业余创作者重新投入创作,也使文学工作受到更多重视和扶持;第二,“文化杯”拉近了省馆与基层文学干部和文学骨干的互动。一开始打电话去约稿,基层干部还对此活动抱有质疑,但通过参与评奖活动,现在每年还未到征稿期就已有很多作者来询问征稿事宜。参与者都觉得“文化杯”评奖很公正,是他们十分信服的评奖活动。第三,“文化杯”拉近了省馆与青年创作者们的距离,一批新鲜血液充实到业余文学创作队伍,为甘肃省的文学创作活动带来活力。
广东省群艺馆副馆长胡志强则希望“文化杯”评奖能够坚持从群众文化的角度评鉴业余文学创作,不要过度关注文学的形式,要挖掘、提倡以情动人、以真动人,评选出老百姓喜欢的文章。他还提议,群众文学创作应与其他文艺形式联动,以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
文艺报专题部主任余义林得知天津有个群众文学评奖活动特意赶来参会。她表示文艺报将对“文化杯”评奖活动进行追踪报道。文学是母体,文化是国家软实力,抓文学是一个永远不能放弃的事。现在文学面临的问题就是作家专业化,脱离了现实生活,带着生活气息的作品越来越少。她认为真正的好作品还是在民间,虽然基层文学创作可能没什么章法,但是它来自基层、来自生活,是希望所在。她认为,“文化杯”评奖活动正处于上升期,领导重视,群众也愿意参与, 上下都有共同的需求,所以一定要坚持下去, 把活动做大做强成为全国群众文学的一面旗帜。
市群艺馆馆长李治邦介绍说,“文化杯”评奖活动发展至今,已吸引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热情参与,报送作品的各省市群艺馆已达十余家,今年表示将参与“文化杯”征稿活动的各省市群艺馆已近二十家。 “文化杯”参赛作品质量逐年提高, 为各地优秀业余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文学交流平台,已成为全国公共文化示范项目。他十分感谢全国各省市群艺馆的支持,他表示天津群艺馆一定要坚持做好“文化杯”评奖活动,为全国优秀群众文学创作者搭建最好的展示舞台。
2011-05-05
(新闻来源:天津市群众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