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外交”日前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如何更好解读公共外交课题,向世界展示开放的、尊重多元文化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专家在“友谊论坛2010——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11月21日,由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友谊论坛2010——公共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从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解读公共外交这一课题,以不同交流方式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来自国内外的外交界、学术界、文化界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公共外交与软实力息息相关
公共外交不同于政府对政府的传统外交,它是指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的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公关活动,以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及网络为主要载体,通过展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积极影响和塑造他国公众对于本国的正面认知,提升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以维护和促进本国利益。
目前中国学术界广泛认为,公共外交可以更广泛、更直接地面对他国公众和主流社会,已成为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发挥着其独特作用。早在“加强公共外交”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之前,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于2009年冬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公共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获得提升。
与会者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公共外交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认为:“这是国际社会全球化、信息化与公民社会兴起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重新构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客观需要。”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副理事长黎虹说:“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有效地增强中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成为重要课题。”
与会专家强调,打破部分人对中国的不解、误解和偏见,需要认识到,21世纪中国走向大国的道路应该是与软实力建设同步的强国之路,应该充分发挥公共外交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
外交学院公共外交教研室副教授周加李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形象提升。她指出,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不同,它范围更广、影响人群更多、手段更柔和。只有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软实力的建设,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维护国家利益的目标。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近代以来,中国软实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应广泛调动起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开拓发展公共外交。
多层次宽领域格局待确立
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日前召开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2010)暨第三届外交官论坛上表示:公共外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更全面地树立中国正面形象、更有效地把丰富的软实力资源转化为真正的影响力,是个新课题。
公共外交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 它经国家领导人倡导和各界有识之士推动不断发展。 据悉, 最近相关部委参与的“公共外交联席机制”开始运作。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等社团组织也为发展公共外交、推动民间外交成为政府外交的补充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目前已有近300家孔子学院,而以文化为主题的“国家年”活动促进了政治、经贸等多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中国文化节、电影节、文艺演出等活动也不断掀起外国人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潮。另一方面,公共外交仍有提升空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程涛曾长期在非洲和欧洲担任驻外大使,他举例说,至今国外仍有人问:“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功夫?”
“争夺外国民众的眼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周加李认为,公共外交手段具有复杂性。第一,从媒体传播来说,我们不仅要强调信息的发出, 还要追踪接受的效果。第二,国际社会NGO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主体的现象在我国尚未大规模出现。“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公共外交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没有给予应有重视。
与会者呼吁,公共外交现在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建设、体制建设等方面都有提高的空间。在未来,中国要努力开拓公共外交的新局面,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模式,确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让世界了解真实中国
提升中国话语权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中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可金教授认为,应以提升国家话语权为中心驱动公共外交格局的形成与确立。 他说,“文明冲突论”“相互依存论” 等国际上热门议题都是西方率先提出的,中国的话语权相对较弱。赵可金建议,加强话语权规则的创新。这要求首先以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作支撑,其次又要强调对世界的普遍适用性,实现二者的平衡。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刘江永认为,应该在增强公共外交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做文章,在方式方法上做到摆事实、讲道理,还要有“诚心”,求同存异。最终让世界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国。
2010-12-03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