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牧民唱起悠扬的长调、达斡尔族妇女剪着可爱的哈尼卡纸人、鄂伦春族老人缝制厚重的狍子皮、还有身着本民族服饰的56个民族姑娘跳起欢快的舞蹈……作为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让参加艺术节的各国代表感到震撼,中国政府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也让来宾们由衷地赞叹。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集中展示了30个民族的传统服饰,21个民族的部分传统手工艺,15个民族的民间歌舞,11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包括民族史诗在内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部分代表人物等。其中,绝大多数展览内容已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蒙古国政府文化代表团成员额尔登巴图参观展览后说:“在当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中国如此好地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实在让人佩服,同时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
斯里兰卡公共表演部主席艾萨卡塞拉辛格说:“ 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技艺与内蒙古很相似, 也面临着传承危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事实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中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在承办亚洲艺术节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部门每年投入六七百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列入区级保护名录的有200个,传承人208个;列入国家级名录的有49个,传承人16个。
2009-08-28
(新闻来源:文化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