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交流>>
  交流动态  
   
 

          激情与真诚,2008文化交流回眸

  全民共享奥运文化活动

  于6月23日至9月19日举行的第六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相伴同行, 为营造“人文奥运”的良好氛围、 烘托祥和喜庆的奥运节日气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多、公益性是此次奥运文化活动的集中特色。 在3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艺术家汇聚北京, 举行了200余项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包括歌剧、话剧、 舞剧、音乐会、综合歌舞晚会、文化展览等形式, 演展地点遍及整个北京,现场观众超过300万人次。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其在策划、 实施及运作方式上探索了“主办与承办分开”、“整合社会项目”、“理顺协调机制”、“跨部门合作”等多种大型文化活动的新型运作模式,全方位的成功为日后举办大型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开启的公益化道路,让艺术节真正成为了艺术家与人民大众共享的盛大节日。免费赠票、降低票价及公益文化月等一系列举措呈现了文化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喜人状况,使文化繁荣拥有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此后的第1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多个艺术节都沿用了公益化措施。
  “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在举世瞩目的时刻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搭建了增进了解的文化艺术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既继承传统又富于创新、既注重民族特色又倡导文化多样性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人民全面深入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丰厚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地方承办国际艺术比赛、艺术节热情迸发

  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与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是文化部主办的三大音乐赛事,分别落户厦门、青岛、宁波三地。今年三大赛事均按照国际上最高规格比赛的标准和水平进行组织举办,邀请世界一流的艺术家担任评委,体现了赛事的国际性,确保了赛事规格和影响力,可谓地方承办国际艺术比赛的成功范例。
第1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则是地方承办国际艺术节的典范 。 参演剧目共51台, 其中国外演出24台, 国内演出27台。此次艺术节首次在四川设立异地分会场, 精心挑选的3台气势磅礴的节目为灾区人民带去绵绵温情。于6月8日至18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的首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 , 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首次承办国家级、国际性的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是对新疆文化“软实力”的充分肯定和少数民族自治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也是地方承办国际性艺术节在布局上的重要拓展。
  此外,文化部还在深圳举办了“2008非洲文化聚焦”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两地举办了第10届亚洲艺术节,并参与了第10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第31届世界戏剧节(南京)、第10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第8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多个文化艺术活动 , 使得地方承办大型国际艺术节呈现出百花齐放、协调发展的局面,充分发挥了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政府往来空前活跃

  以“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和众多国际性赛事、艺术节为契机,外国文化代表团、艺术院团纷纷来华, 政府间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自今年4月捷克政府文化代表团一行访华之后,喀麦隆、加蓬、马里等多国政府文化代表团相继携国家艺术院团来华访问。颇值一提的是“2008非洲文化聚焦”活动,扩大了“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的范围,发展出3个子计划:圆桌会议、客座艺术家创作、博物馆挂职或实习。
  相应地,我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出访亦十分活跃,蔡武部长11月访问了古巴和美国。在促进国与国之间高层互访的同时, 文化部也向友好国家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艺术团, 他们的足迹遍及英国、法国、荷兰、丹麦、马耳他以及贝宁、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带去了来自中国的问候。双边和多边的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的灵活方式不仅拉近了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关系 , 也使得文化“走出去”战略有了明确的方向可循。

  地区之间联手协作打造交流品牌

  今年以来,“粤港澳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图片展览”的举办,深圳第四届文博会门票首次面向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其他城市发售,“粤港澳文化信息网”的开通,展示了粤港澳三地文化合作机制建立以来,通过优势互补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所取得的崭新成果;苏浙沪三地推出的《苏浙沪文化交流与合作行动计划》则宣布要把握2010年上海世博会机遇,携手打造长三角特色文化长廊,是文化联动发展协作机制的创新;12月10日在四川成都开幕的第二届川渝文化合作论坛则以“项目合作,和谐发展”为主题 , 谋求川渝两地区域文化的纵深合作,力图形成川渝文化合作的详细规划。
  地区文化合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寻找文化产业发展新契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推动地区间的优势文化产品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合作品牌。

                                  2009-01-01
                                (新闻来源:文化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