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洋务运动之具体实践,首先始自我国南方。从1863年开始
,李鸿章便积极引进西方的设备、技术与人才,先后建成江南机器局和金陵机器局,大力制造军火、轮船与机器。1866年,左宗棠又创造了福建船政局(
即后来的福建船政学堂),积极培养新式船舰的驾驶与管理人才 ,这些实体的兴办,标志着我国近代化工业和近代化教育序幕已被正式拉开。
南方的洋务兴办如此热火朝天,北方自不能无所动作,同样处于沿海的天津,于是便成了兴办北方洋务的首选之地。1866年,时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恭亲王奕訢等人,向朝廷提出“
在天津设局,专制外洋军火机器”之奏请 ,并建议由在天津三口通商大臣的崇厚筹措其事 。这建议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得到了同治皇帝的批准。
崇厚筹建天津机器局,其局址初设在城南之海光寺,转年便形成了初步的生产能力。但他很快发现,海光寺空间较小,又不近河,不便发展,于是又在城东贾家沽购置大幅土地,欲在那里建一座更大的机器局。局址所在地,即今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因地处津东,故简称东局;而海光寺之局遂简称为西局,又称南局。
东局之建设,是在西局投产之次年即1868年开始的,这年崇厚以钦差大使身份,出使法国赔礼道歉。崇厚出行前,专向朝廷上一奏折 ,力主由李鸿章接其继办天津洋务
,理由是此人“向能维持大局”,弄明于“机器之道”。就这样时在保定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又被兼以北洋大臣之衔,被清政府推到了天津洋务运动之前沿。
三、接手天津洋务的李鸿章,上任后便大刀阔斧对局务进行了整顿,将办事不力的英人密妥士裁撤,而举荐了沈保靖总办其局,又调来得力助手周馥协其经营。从1870年到任到1885年离任,其中有一年多回籍守制,李鸿章在津苦心经营机器局达十多年,在其亲自直辖市与指导下,东局取得突飞猛进之发展,他先后五次对东局进行增扩,将之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军工厂。这里生产的军火,不仅充裕地供应着北洋之防务,而且还供给河南、吉林、热河、黑龙江等北方各省,使天津机器局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洋军火之总汇”。
东局之侧,傍有一条通往海河的河流,这河流即今月牙河,正是凭了这条河,西方先进设备,才被源源运进局内,而局内生产的军火,也被源源不断地输给各地。也正是因了这条河,东局才承担起了北洋水师和招商局船只的维修任务
。据文献记载 ,东局曾造出过挖河船 ,还曾造出过“ 驶行水底”、“能令水面一无所见“的水底机船,这实际上是我国制造的第一艘潜水艇。无疑在大沽船坞建成之前,东局乃是我国北方最早的近代船舶修造基地。
【上一页】【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