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数最少的《中华日报》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有一位记者周耀西在原法租界内自办一份地下小报,名为《中华日报》,专门刊登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抗日新闻电讯,由一家小印刷局代印,在租界范围内发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接管英法租界,报纸停刊,周耀西潜藏起来。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周耀西找到老政客齐协民,把《中华日报》这块招牌转让给他。齐协民有国民党中统特务机关的背景,有了《中华日报》这块招牌,增加了“在沦陷区从事抗日宣传”的政治资本。他以中统局设计委员的特务身分,接收了多伦道的一家日本人的印刷局,办起《中华日报》。齐协民是发行人兼社长,聘请一位南开中学教师刘迪生为经理。总编辑兼写社论是郝梦侯,采访主任周耀西,编辑有原汉奸报纸《东亚晨报》主编吕鸿基,原《天生报》编辑张恺(张瑞亭),还有李逊梅、涂培元、李仲华、王之却等。
  《中华日报》是日本投降后在天津出版较早的一份报纸,但内容平淡。每天只印几百份,最少时印二三百份,是天津报纸中以印数最少而出名的一家。由于齐协民结交党政官员,取得进口白报纸的外汇配额。当时官价外汇比黑市低得多,将外汇配纸在黑市出售,可获暴利。故《中华日报》维持出版主要为套取配额报纸外汇,对印数多少并不关心。1946年4月间《中华日报》编辑、中统局天津区专员李实斋的儿子李仲华,因对齐协民不满,把《中华日报》的编辑张恺、发行主任郑启文、印刷负责人陈文焕、校对李伍文、王立臣、出纳黄洁心等一批人员拉出去,创办《星期六画报》。编辑吕鸿基、广告负责人周之桢也辞职他就,《中华日报》陷于瘫痪。
  1947年,康汉湘受聘为《中华日报》总编辑,李灵石为主笔,韩俊德为编辑主任。他们与中共地下组织有联系,利用《中华日报》为掩护,坚持到天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