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日报》在胜利后抢先出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党在沦陷区天津做特务工作的“中央宣传部华北宣传专员办事”秘书庞宇振从地下钻出来,赶忙出版一份4开小报《民国日报》。这个报的名称是从30年代国民党天津市党部主委鲁荡平主办的《民国日报》沿袭下来的。
  很快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委派卜青茂为天津《民国日报》社长,接收了日伪天津《华北新报》的全部资财、器材,正式出版《民国日报》。庞宇振自办的那个4开的《民国日报》停办,被任命为《民国日报》总编辑。
  卜青茂、庞宇振不懂新闻业务。卜青茂从北平请来俞大酉为总主笔,张元璞为经理,还有编辑、记者30余人。抗战胜利后的天津尚无报纸,《民国日报》是最早发行的,对开一大张,发行3万份。等到《大公报》、《益世报》相继复刊,广大读者转向这两家久违的报纸,《民国日报》销数猛跌至1万份左右。
  俞大酉、张元璞向卜青茂建议,欲使《民国日报》发展,必须冲淡党报色彩。首先,在新闻和社论中不再称“本党”而改称“国民党”;其次,某些次要的政策法令允许加以轻描淡写的批评,以改变读者不愿看党报的心理。卜青茂请示主管新闻事业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许孝炎,获得批准。《民国日报》执行这一套欺骗读者的手法,数月之内销数恢复到3万余份,一年后增长到八九万份。东北三省对国民党尚不十分了解,也不清楚《民国日报》的真实背景,因见该报编印精美,借助铁路发行快捷,争相订阅。销数增多,广告收入丰厚,报社盈余甚巨。国民党中宣部指定《民国日报》负担中央通讯社天津分社、天津广播电台的经费及北平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经费。
  各地报刊所有进口白报纸均由国民党中宣部掌握外汇配额。天津由报业公会分配,卜青茂是报业公会的理事长,他控制了进口白报纸的分配权。
  卜青茂,字蔚然,河北省赵县人,北平民国大学出身,“七七”事变前一直充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干事,是当时国民党内小组织“实践社”的小喽罗。他为《民国日报》从北平请来的编辑、记者多由原“实践社”的贺翊新直接间接推荐,在报社内被称为“北平派”。庞宇振是沧州人,他在报社内安插的同乡王子彦为总经理,还有发行、广告、工厂等部门的头目,被称为“沧州派”。这两派明争暗斗始终没有停止。
  1947年总主笔俞大酉辞职,就任耀华中学校长,卜青茂另聘南开大学教授傅筑夫为总主笔。傅也是当年“实践社”的成员。
  《民国日报》与北平《世界日报》约定互相交换新闻。一次《世界日报》驻南京记者赵效沂发回一条消息,说蒋介石辞职将赴美国休养。《世界日报》将此消息传给《民国日报》,庞宇振判断消息可靠,同意发表。不料次日全国各报,包括《世界日报》全未发表。《民国日报》闯下大祸,卜青茂受记过处分,庞宇振撤销总编辑职务。
  蒋介石到华北视察时,曾接见过卜青茂、俞大酉,加以鼓励,《民国日报》特派女记者张重枢专访宋美龄,写成长篇特写。引起宋子文的重视,并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黄少谷表示,愿意助款扩展该报,使之成为华北有力的宣传工具。经《民国日报》申请,宋子玉核准拨付美金l0万元,订购美国最新高速轮转印报机;另拨美金2万元,为《民国日报》修建新社址。由张元璞等主办的《民国晚报》在天津临近解放时出版,最高销数达到3万份,曾获国民党中宣部来电表扬。
  解放大军围困天津时,卜青茂先去北平,以电话派王子彦代理社长。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黄少谷曾密令卜青茂将《民国日报》新购进的高速轮转印报机及主要器材迁往上海,将报社编辑、经理两部主要人员撤至南京待命,内有“为党国保存一部分元气,务须迅速办理,不得延迟”等词句。但因时局变化迅速,南迁阴谋未得实现卜青茂要求会计将报社余款汇往上海,也被当时报社临时组成的安全委员会拒绝。
  庞宇振搭乘国民党最后撤退党政人员的飞机逃往上海,与卜青茂会合。上海《民国日报》办事处存有购买白报纸的巨额款项,他们二人瓜分,据为已有,携带随后逃去的家属,转往香港。
  1948年9月中共南方局系统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天津记者协会”,吸收《民国日报》记者勾宪真为会员,立即在《民国日报》内展开工作。首先争取该报副总编辑姚又文参加护厂工作,后又发展晚报编辑张虎刚、摄影记者关季衡(关平)、晚报记者董蔚章等加入 “地下记协”,成立“民国日报小组”,在制止南迁及护厂中发挥作用。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当天,在“地下记协”安排下,与《新生晚报》同时出刊天津解放的号外。随后协助军管会顺利接收《民国日报》,并于1月17日创刊《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