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十三

  杨十三,原名彦伦,字灿如,又名裕民。因他在堂房弟兄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他于1889年出生在河北省迁安县杨团堡村一个世代书香门第的家庭。
              一、立志报国,勤奋攻读
  杨十三自幼聪颖伶俐,幼年进私垫读书。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动的前夜,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已摇摇欲坠,广大劳苦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杨十三,目睹社会之现状,痛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愿受封建礼教的羁绊。他十分同情劳苦群众,自幼养成了生活朴素热爱劳动,好学上进的优良品德。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山东、河北一带声势尤为浩大,不久,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残酷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杨十三目睹很多义和团团员惨遭杀害。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他义愤填膺,抱着挽救民族危亡的决心走出家门,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杨十三念完私塾后,父亲原来决定将他送进天津一所条件优裕的学校去读书,但杨十三不同意,提出先到工厂当学徒工,边做工边学习。1904年来到天津直隶省高等工业专门学校附属工厂当学徒工,一面积极参加工厂劳动,一面刻苦攻读文化。经过两年的勤奋攻读,考入了天津工艺学堂,后又入南开中学读书。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杨十三为革命的潮流所鼓舞,积极投入了这个时代的洪流。
  他断然剪掉自己的辫子,专程从天津回到家中,说服父亲解除对子女们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他还从天津购买了一部分新书籍,给弟妹们阅读,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他的亲属和部分乡亲们也剪断了辫子和放弃了缠足。
  他曾经热烈地拥护辛亥革命,相信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可以救中国,但是和许多先进分子一样,这种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看到国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而又不知道出路在哪里,思想曾极度苦闷。
  1916年,杨十三在天津直隶省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就任天津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面对满目疮痍、军阀混战的旧中国,他幻想“工业救国”,提倡“振兴实业,挽救中华”,埋头致力于造纸专业。经过调查研究和多次试验,首创芦苇制浆造纸,并为上海大中华和江南造纸厂首先采用,到30年代被普遍推广,工艺和产品不断有所创新,为我国开拓造纸工业新原料、新工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很快扩大到全国,天津各院校的爱国师生纷纷响应,杨十三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杨十三的侄子杨秀峰,是5月4日痛打卖国贼曹汝霖的北京学生代表之一,为此遭到反动当局的通缉。他闻讯后,不顾个人安危,秘密进京,将杨秀峰接回天津养伤。当他听到杨秀峰揭露北京反动当局残酷镇压学生的罪行和目睹侄子被警察打掉了门牙的惨状,他义愤填膺,看穿了北京军阀政府靠出卖国家主权维持其反动统治的真面目,更加积极地投入了这场火热的斗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李大钊编辑的《新青年》杂志中介绍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和周恩来等同志同台演戏,开展宣传活动,号召人们铲除军国主义、党阀、官僚以及旧思想、旧道德等封建伦理观念。通过参加这场火热的斗争,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文化,促使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发展过程,提高了革命觉悟。
  但他仍念念不忘“工业救国”,1920年毅然放弃了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长职务,赴美半工半读,在塞瑞术斯大学专攻造纸专业,留学期间他遍游了美国的南北各大造纸厂。
  杨十三是一个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人。在美留学期间,曾为他的名字闹过一场风波,美国人大都信仰耶稣,最忌讳“十三”这个数字,个别美国人要他更名,他断然拒绝,并义正词严地驳斥说:“我是中国人,我早就叫这个名字,为啥要改呢?” 。
  1923年杨十三回国,以其学成的专业知识,致力于家乡造纸工业的改革。杨十三的故乡地处燕山脚下,盛产条桑,水源充足,所产桑皮纸驰名全省,畅销国内。贸易额年达数百万元至千万元,后因受厘金及日本、高丽(朝鲜)纸倾销的影响,营业一落千丈。杨十三虽励志改革手工造纸方法,但由于军阀政府的腐败,对实业漠不关心,无以展其抱负。在他任直隶省立工业试验研究所化学工业课课长时,迁安人李显庭对造纸业颇有兴趣,杨十三在天津积极帮助李显庭购买造纸机械设备,在三里河建立了一个半机械造纸厂,名“显记纸厂”(今华丰纸厂),是为迁安机械造纸之始,投产以后,质美价廉,畅销国外。
            二、解囊办学,为民请命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推动下,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这时杨十三已经认识到:挽救中华单靠工业发达不行,必须唤起民众,和民众相结合进行革命,从此逐渐摒弃了“工业世救国”的思想。他积极支持国共两党的合作。为唤起民众,改造乡情,同年春他和侄子杨秀峰利用假期回家,在本村的二圣庙办农民讲习班,以宣传三民主义为名,秘密向农民介绍南方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和国际时事,讲解政府腐败,军阀混战,人民受涂炭,以唤起农民的觉醒,反抗黑暗统治。为提倡尊重女权,反对旧礼教,冲破旧思想的牢笼,他取得了父亲杨立三的支持,动用了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在家里积极筹办了一所“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学生免费入学。不限年龄,不论家庭贫富。当时,在冀东的农村里还没有一所女子学校,更没有女孩子上学的习惯,人们受到旧礼教的束缚,不愿意让女孩子出来上学,特别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民伦理在社会上的影响还相当深,所以工作上遇到了困难。他为了向男尊女卑的封建残余势力宣战,公然写了“女子有才便是德”的巨幅横匾,悬挂在女子学校里。他先往自己的女儿效昭和侄女等入学,然后深入附近各村走家串户说服动员农民的女孩子入学。经过他的积极奔波努力,终于有30多名女孩子入学,开创了农村女子求学之风。
  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时候,冀东(原永平府)的临(榆)、抚(宁),昌(黎)、卢(龙)、迁(安)、滦(州)、乐(亭)七州县,旗人“跑马占圈”霸占土地,称之为“旗地”。在旗人贵族的残酷剥削压迫之下,广大贫苦农民深受“无地有租”之苦,不断地起来反抗。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对农民更是横征暴敛,压得广大群众叫苦不迭。杨十三为解除冀东七州县农民“无地有租”之苦,不畏强暴,奔走呼吁,起草了向张作霖要求豁免不合理地租的“上书”。当杨十三来到北京时,他的好友劝阻说:“你不要自找麻烦,弄不好要杀头的。”杨十三说:“为民请命,要怕死就不来!”他冒着极大风险,亲自到大元帅府向张作霖告了“御状”。经过多年的据理力争,冀东七州县农民承担的不合理的地租,终于获得减免,仅迁安县民众受惠每年就达16万元左右。
            三、扶危济困,支援革命
  杨十三为人见义勇为,济人之急,不论谁有了困难,他都积极帮助解决。1923年他赴美留学结束回国时,有一位不堪忍受洋人欺凌的华侨孤苦无依,要求杨十三携他一同回国。杨十三见到了自己的骨肉同胞在异域遭遇到的困境,立刻答应将他带回国,安排在自己的家乡落户,并帮助他成家立业。
  杨十三为人诚恳质朴,性情豁达。他虽治工业,却博览群书,于社会科学尤喜研讨。1929年,杨十三任河北省工业学院教授,授课融会贯通,聆者动容,不仅使学化学的学生倾倒,而且文科学生也来旁听。他对人亲切、善于团结师生,受到了学院教职员工和同学们的敬重、爱戴和信赖。当时,在天津读书的洪麟阁、连以农(芬亭)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组织了“千字课”班,利用课余时间教工人识字,后来又组办了达仁济贫医院,义务给地毯工人看病。杨十三非常赞同他们的行动,从此和洪麟阁、连以农交了朋友。后来,连以农等曾以反对国民党中央改选特派委员一事被通缉,杨十三特意将他们接到家里躲避;敌人搜查紧时,又给盘费让他们去北平。后来,杨十三以学院的名义,聘请洪麟阁、连以农为工业学院斋务科的科员兼教师,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妥善安排。为了解决学院中平民子弟生活困难的问题,杨十三与洪麟阁、连以农商议,办了一个以自己动手,节约膳费为宗旨的简易食堂,名为“琼(穷)饭团”,入伙的同学达百余人,解决了平民子弟的生活问题,保证了学业。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从1930年起,杨十三接受了掩护党在天津的地下工作者的任务,他冒着极大的风险,聘请当时在天津做曲芝界工作的中共党员戴福华(陈竹君)为家庭教师,住在他的家中,长达三年之久。在此期间,戴福华的未婚夫潘谟华被国民党作为政治犯在天津杀害,杨十三冒风险为烈士成殓埋葬。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亡。在河北工学院任教授兼斋务科主任的杨十三痛愤地说:“御侮复仇,非讲求武备不为功。”在他的倡导下,河北工学院特别注重军训、体育、国术,他以身作则,每晨熹微即起,与学生同拳击,数年如一日。1933年日军入侵华北,向长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发动进攻,爱国军民展开了全国著名的长城抗战。杨十三坚决声援在喜峰口一线抗击日军的第二十九军,积极呼吁“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他还动员在北京高级产科学校上学的女儿杨效昭组织支前救护队,开到抗战前线。
            四、抗战爆发,毁家纾难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离中国,归日本控制。国民党政府为向日本屈服,于12月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学生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杨十三、洪麟阁在工学院也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平学生,杨十三走在队伍的前面。事后,杨十三和洪麟阁商量组织一支武装抗日队伍。杨十三说:“我们在天津,要有个合法外衣,要有武器,秘密训练骨干,一旦时机成熟,就武装起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当时杨十三正在北平养病,立即回津。7月30日日军攻占天津,杨十三目睹居民颠沛流离的亡国惨状。忍无可忍,抱病而起。后闻经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第一线。杨十三闻讯,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慨然告同志曰:“吾侪与敌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他四处奔走,号召大家为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当时,杨十三胃病刚好,喟然自勉曰:“我以孱弱之躯,誓必效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也。”
  杨十三过去和永利碱厂有密切联系,便组织碱厂工人秘密进行抗日斗争,并动员老同事、同学、朋友共同参加抗日。工学院有些财产都用于买武器。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天津组织了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由杨秀峰主持,后由李楚离接任了杨秀峰的职务。李楚离通过杨十三深入河北工学院,动员学院职工、子女学军事电报工作。杨十三全家老小(二女、一子、一侄)都参加了地下抗日活动。
并在党的领导下,从各方面动员爱国人士捐款买枪支弹药,支援冀东抗日游击战。
            五、投笔从戎,高擎义旗
  1938年春季,中共河北省委为迎接八路军东进抗日,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冀东分会的名义,计划在冀东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工农武装抗日大暴动,杨十三积极支持这一义举,并参与了组织发动工作,同时吸收老同盟会会员马溪山、马芑汀教授等参加,在唐山工商日报社设联络站。为了筹办武器,他亲主其事,委连以农负责经费筹措,派侄子杨介人(效贤)和女儿杨效莲(田茵),借给迁安师范学校春季运动会购买体育器材为名,从禅臣、义利两个洋行买到机枪等武器及八倍望远镜、无线电发报机等,以自己在天津的家为转运站,将这些禁运品混在从利生体育用品厂买来的运动鞋和各种球类里,在敌人眼皮底下把武器运出天津。当时,天津的码头被青洪帮势力把持,杨十三又利用与天津洪帮头子姜般若的关系,顺利地将武器及秘密搞到的地图、文件等装船运回冀东。
  1938年3月,杨十三满怀爱国激情,毅然投笔从戎,和子女杨效昭、杨效棠(永进)同到冀东,投入了党所领导的起义暴动,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住在遵化县地北头村洪麟阁家,在李楚离的指导下,和洪麟阁秘密策划起义事宜,亲到滦县、乐亭、丰润等县参加秘密动员工作,并参加了中共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的田家湾子召开的军事会议。和当时冀东党的负责人李运昌、李楚离、胡锡奎及爱国人士洪麟阁、民团头目高志远等一起,研究暴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暴动后的有关问题。后在滦县多渔屯开会,成立冀东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司令部,公推高志远为司令,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杨十三为洪麟阁部的第三路军(西路军)政治部主任。
  1938年夏季,八路军宋(时轮)、邓(华)的四纵队为策应冀东武装暴动,奉命从平西向冀东挺进。6月,部队前进到沙峪时,与日寇激战,纵队参煤长李钟奇同志肺部负重伤。当时因战争环境残酷,医药奇缺,李钟奇的伤势日益恶化,如不及时抢救医治,就有生命危险,这时,杨十三和洪瞵阁已在冀东西北部指挥部队对敌作战。他闻讯后,立即向省委请示,要求送李参谋长到天津住在自己家中治疗养伤。经省委负责人姚依林同志安排,由杨十三的侄子杨介人将李钟奇秘密接到家。这时,日寇对天津统治甚严,为保证安全,他请了好友、名医黎宗尧和池石卿在马大夫医院秘密进行治疗,手术后出院,住在他的家里疗养,由他的夫人司湘云煎药做饭,他的次妇女杨效莲陪同到医院换药检查,历时一个多月。李钟奇痊愈后,安全地离开天津回到冀东。
  冀东暴动原定于7月16日举行。在暴动前,杨十三和李楚离、洪麟阁经常研究战局和社会动向,并对伪团警开展游说工作。7月5日,地北头汉奸刘秉忠向敌人告密,丰润县沙流河伪警民团突然包围了洪麟阁的家,进行围剿查抄。洪麟阁、杨十三指挥暴动队员击退伪警,然后将队伍转移到玉田县的小狼山。7月7日,丰润、玉田县敌伪千余人将洪麟阁和杨十三领导的暴动队伍围在小狼山由。当时,洪、杨只带百余人,因预定7月16日起义,队员们分散隐蔽在各县、村,仓促中无法通知集中。时值暴雨,杨十三掩护洪麟阁带少数警卫员突围去玉田十里坨,找到李楚离、杨效昭和二总队杨受青,带队应援小狼山。杨十三送走洪麟阁后,与敌人周旋战斗,坚持到深夜,转移到鲁家峪。敌人尾随紧追,丰润、玉田、遵化三县敌伪15OO余人将杨十三围困在鲁家峪,第三天,洪麟阁带二总队赶到援救,才于深夜冲出重围。杨十三认为已经暴露,于是决定提前于7月9日起义,杨十三和洪麟阁一起,率领所属抗联部队1000余人,积极配合挺进冀东的八路军宋(时轮)、邓(华)四纵队对敌作战,7月12日一举攻克玉田县城,活捉了日军顾问石本,伪县长宣布投降。首战告捷,万众欢腾,杨十三主持召开各界人士大会,号召他们团结抗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第三路军很快发展到近5000人,编成四个总队。随后,联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很快收复了丰润、玉田等县的沙流河、鸦鸿桥、亮甲店等重镇,一度攻克了丰润等县城。
  当时抗联部队的战士多是刚刚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的农民,不会打仗,更不大懂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提高抗联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杨十三积极抓紧对抗联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选派抗联干部50余人到四纵队司令部受训,使这支农民武装队伍的政治素质与战斗力不断提高。
9月底,杨十三主持在窝洛沽召开会议,传达八路军四纵队在九间房召开的军事联席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有李楚离、洪麟阁和杨受青等。杨十三说:“青纱帐已倒,会议决定抗联部队到平西整训。”在抗联部队奉命西进到平西整训途中,在蓟县马伸桥附近的台头村遭到敌重兵袭击,洪麟阁壮烈牺牲。杨十三幸获脱险,部队继续转移迂回向平西挺进。行至潮白河时,西进的路被敌人切断了,第三路军指挥部决定杨十三带连以农、马溪山等20几名干部,从另一条秘密路线去平西,余部由李楚离、杨效昭带领仍返回冀东,坚持游击战争。
            六、转战太行,为国捐躯
  在去平西途中,由于迷了路,杨十三的胃病又复发,决定暂回天津养病。经过这次挫折,有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说:“秀才抗日,坚持成功。”他一面在家中治病,一面派连以农、马溪山等人四处打听八路军的消息。过了一个多月,李楚离、杨效昭也回到天津。为尽快到平西参加整训,李楚离先去平西。11月,杨十三带领连以农、马溪山、冯于九、杨效昭等人暂到连以农的家乡冀中深县白家村。当时,杨十三听说冀中军区司令部驻在深县的张骞寺一带,为了请吕正操司令帮助去平西,他两次派连以农去张骞寺联系,因战事频繁,司令部已经转移,都没找到。后又派杨介人、杨效棠、燕春芳去冀南,找在那里坚持游击战争的侄子杨秀峰,不久和杨秀峰取得了联系。当时,杨秀峰奉命组织以孙毅为首的援东支队,因闻冀东抗联部队已经开始向平西挺进而作罢。这时,杨十三决定从冀南改道冀西,再从冀西根据地去平西斋堂村参加整训学习。
  杨十三途经冀中阜平时,正遇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兼冀察战区司令鹿钟麟在这里。鹿钟麟知道杨十三系教育界知名人士,又是冀东抗联负责人之一,特派人将杨十三一行接到自己的官邸。鹿钟麟动员杨十三留在国民党战区抗战,杨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不是来投你的,我是来找八路军的,不能留在你这儿。”又说:“你不是要抗日吗?别在这儿,你跟我去冀东抗战前线,我保你。”鹿钟麟碰了钉子,命秘书长张仰文(迁安人)拿出500块银元送给杨十三作川资,亦被杨谢绝。就在杨十三去平西整训临行前,鹿钟麟派张仰文以同乡名义,为杨饯行,又将500块钱送来。
  这时,朱德总司令了解到杨十三已到冀西根据地,便电召他去八路军总部。杨十三带领连以农、冯于九、杨效昭等人,从冀西来到太行山黎城八路军总部。总部为杨十三开了欢迎会。会后,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接见了杨十三,并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当杨十三向朱总、彭副总汇报声势浩大的冀东工农武装暴动经过及洪麟阁的壮烈牺牲等情况时,他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放声痛哭起来。朱总、彭副总安慰了杨十三,对他的义举和冀东的工农武装暴动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赞同他给八路军总部提出的“必须搞工业,以保证军需”的建议。这时,杨十三把鹿钟麟送给他的500块银元交给了朱总,要求转交给新华日报社作为办报经费。
  1939年6月2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发表了题为《欢迎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杨老先生》的社论,对杨十三积极参与筹划冀东武装抗日大暴动,领导抗日联军配合八路军宋、邓四纵队与日伪进行浴血奋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杨十三对《新华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抨击蒋介石卖国政府说:“冀东之亡,不于战败而被吞并,实亡于和平谈判之下的特殊化。翼东人民当了六年的亡国奴,当的颇为不明不白。世界不知,国人也有很多不知,切身感到奴役之苦的唯冀东人民自己。”
  杨十三奉命留在总部,连以农、冯于九留在杨十三身边,马溪山、杨效昭、连经正等派往“抗大”学习。1939年夏,日寇分九路向我八路军总部大举进攻,杨十三跟随总部转移。途中他的胃病再次复发,而且比历次都严重,只好躺在担架上跟随警卫部队在太行山的浊漳河一带和敌人兜圈子。由于长时间的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医疗,又时逢盛夏酷暑、淫雨连绵的季节,他的病情日益恶化。7月2日,因感冒而转心脏麻痹病,他处于昏迷状态,在病中呓语,尽为赞扬抗日军队、痛骂日寇汉奸、反对磨擦之片断词句。当时,朱总、彭副总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等总部首长。对他关怀备至,在敌情万分紧张和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每日都要探望他的病情。总部首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感动至极,也深深感到革命志愿未竟,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正是祖国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辗转于担架病床之上,真是心急如焚,朱总了解到他在病重时还念念不忘回冀东的心情,就安慰他说:“不要回冀东去了,在哪儿都是抗战。就留在总部吧!”并告诉他让他在总部搞工业。
  1939年7月21日下午6时,杨十三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黎城县上遥镇附近,与前来“扫荡”的敌寇遭遇。当时,正是滂沱大雨,这里是个山湾子,河床狭牛窄,水流湍急,由警卫部队掩护到浊漳河岸边,经激战,涉过了河,处于重病垂危的杨十三,在担架上经不起激烈的颠簸和摇摆,心脏停止了跳动,为抗日救亡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杨十三舍身为国,鞠躬尽瘁,积劳病殁,终年50岁。他在临终前,还反复嘱咐连以农、冯于九:“你们要紧紧地跟共产党走!抗日的意志不能消沉,共产党、八路军叫我们干啥就干啥。中国若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日本鬼子是打不出去的,也告诉在“抗大”学习的那几个人,好好学习、工作!”
  八路军总部为了表彰杨十三对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坚贞不渝的高贵品德,在襄垣县土河村召开了追悼大会,由朱总司令主持,彭副总司令致悼词。悼词中说:杨十三的逝世,使我军失去了一位亲密合作的忠实朋友,使冀东人民失去了他们的抗日领袖,使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位爱国热情极高的科学家。杨十三是广大知识分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毛主席给杨十三送了题为《悼念冀英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联曰: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朱总司令也送了题为《彪炳日月》的挽词:
       渤海毓雄,民族之杰。
       霭霭风仪,异质挺特。
       冀东义起,倭妈气慑。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杨十三病逝后,重庆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予9月18日在沙坪坝南渝中学礼堂为杨十三召开了追悼大会。追悼会的发起人有韩举贤、高韶亭、张伯苓、刘清扬、张中庸、于树德、魏明初、王仙槎、董必武、叶剑英等,董必武、叶剑英代表十八集团军参加了追悼会,董必武在会上讲了话,称赞杨十三对抗战有功,有爱国正义感。
  全国解放后,1950年10月2日人民政府将杨十三遗骨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